龜鱉養殖走出溫室回歸生態 養殖環保效益高
在天臺養殖龜鱉,不僅實現了空間利用最大化,還生態環保效益高,正逐漸被農戶認可和采用。
通過在天臺等建立生態養殖基地,不但保證了龜苗孵化率,還使其外觀、品質樣樣都走在行業前列,提升了經濟效益,目前該模式有望進一步推廣。
自家天臺劃分成一個個水槽,水槽間種植瓜果蔬菜,水槽里養殖各類龜鱉,既怡情增收,又生態環保,經濟效益還高……目前,這種生態科學的龜鱉養殖模式,在廣州市博景生態養殖園專業合作社推廣下,有望在鐘落潭鎮長腰嶺村第四經濟社全面鋪開。
在該合作社社長庾樹平牽頭下,區別于傳統溫室養殖,這套適用于自家天臺等的生態養殖模式,正逐漸被農戶認可和采用,有的農戶擬以此為依托,發展生態觀光養殖。
生態養殖環保效益高 外觀品質走在同行前
記者了解到,庾樹平利用科學生態的養殖方法,巧妙營造適合龜鱉生長的生態循環鏈,不但保證了龜苗的孵化率,還使其外觀、品質樣樣都走在了同行業的前頭。
在庾樹平自家的龜鱉養殖基地,記者看到,只有幾十平方米大小的傳統天臺,被劃分為了一格一格的水槽,每格水槽之間的隔離帶上,栽種了各式各樣的瓜果蔬菜,石金錢龜、亞洲巨龜、非洲陸龜等,時不時從水槽里探出腦袋,沐浴陽光。
“這么設計的初衷,一方面是為了給龜營造純生態的養殖環境,另一方面是在自家天臺種植瓜果蔬菜,既能增加農戶額外收益,又能起到遮陰避暑作用,兩全其美。”庾樹平一邊向記者介紹其生態養殖模式,一邊抓起一只中華龜,展示紋路清晰的花紋。
庾樹平告訴記者,龜越是健康,其花色和紋路就越清晰,經濟價值也越大。夏末秋初,正是龜鱉幼苗出產率最高的時節,一天最多有200多只龜苗出殼。幼龜養殖一段時間后,會“搬家”到養殖基地的生態池塘“居住”,自由成長。
這種生態養殖的龜鱉以其優良品質,越來越受消費者青睞,其帶來的經濟效益自然也高。
農戶逐漸認可并采用 擬發展生態觀光養殖
今年6月,廣州市博景生態龜鱉養殖園專業合作社成立,目前已吸納社員35戶,其中不乏正試圖從裘皮產業轉向龜鱉養殖業發展的農戶。在庾樹平的牽頭下,有別于傳統龜鱉養殖的生態養殖模式,正逐漸被農戶所認可和采用。
沈月英便是合作社成立后第一批加入的社員之一。她告訴記者,她和丈夫2008年開始養殖龜鱉,短短三四年間,她家月收入便從原來的幾百元,一躍升至兩萬元,全家人喜出望外。“養龜前,家里沒有固定收入,日子特別難熬,連起步資金都是外借的。”
現在,沈月英夫婦在籌劃模擬庾樹平的生態養殖方法,以生態科學養殖為依托,發展生態觀光養殖,最大限度地挖掘龜鱉養殖的經濟價值和上升空間。
同樣來自長腰嶺村第四經濟社的村民朱鳳瓊告訴記者,她和丈夫正在商量加入合作社從事龜鱉養殖相關事宜,希望能借助合作社平臺,像村里的大多龜鱉養殖戶一樣實現致富,過上小康生活。
村民如此高的龜鱉養殖熱情,離不開庾樹平的帶動指引。村里不少有意向但卻沒有啟動資金的農戶也能從他這里拿到龜苗養殖,收成時只需將龜苗購置成本返還即可,不收取額外費用。對此,庾樹平說,自己的想法很簡單,就是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回饋家鄉,帶動鄉親們致富。
- 上一篇:林下養雞,向生態養殖要效益 [2016-02-15]
- 下一篇:降解玉米秸稈喂牛羊等反芻動物的降解方法 [2016-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