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養雞,向生態養殖要效益
一、主要做法
大興鄉養殖區現有養殖戶10戶,建有雞棚10座,存欄巴山土雞5.5萬羽,年出欄量達11萬羽。養殖區采用林牧結合的養殖模式,利用大片的樹林和果園地,按照每畝林地配套100-150羽雞的原則,配套生態林地220畝、高產果園145畝。在養殖區內實行生態放養,雞夜晚在雞棚里休息,白天在林地和果園中棲息覓食,雞糞直接施于林地和果園中,雞棚中的雞糞經堆制發酵后制成有機肥料,亦施于果園,實現零排放。
二、取得的成效
養殖區采用林牧結合的生態養殖模式,充分利用當地資源,不僅符合當地實際,也取得了種植業和養殖業協調發展的“雙贏”。
1、成本分析。生態養殖的投資成本包括生態養殖運行成本、養殖成本和種植成本,總計210.30萬元。其中運行成本很低;養殖成本總計160.30萬元,分別為搭建雞棚每座0.3萬元,計3萬元,孵化苗雞平均每只1.8元,11萬只雞需19.8萬元,飼料成本每只按11.5元計,共126.5萬元,藥品及疫苗成本每只需1.0元,共11.0萬元;種植成本總計50.0萬元,林地及果園年租賃費5.5萬元,肥料、農藥支出22.35萬元,工資支出17.15萬元,其它成本5萬元。
2、養殖增效。雞在林地和果園中自由采食雜草和昆蟲等,可節省飼料成本1.5元/只,11萬只可節約成本16.5萬元;同時通過放養,由于增加了運動量,加上攝入大量的雜草和昆蟲,養出的土雞羽毛光亮,雞冠紅潤,肉質鮮嫩,市場售價要比其它雞平均高8-16元/公斤。2014年出欄11萬只,共增加養殖效益93.5萬元。
3、種植增收。雞糞經堆制作為有機肥料施用后,每年可減少肥料成本5萬元。且可使水果產量增15%,價格提高20%。雞在果園中覓食,既吃掉了雜草又疏松了土壤,免去了除草和松土的工序,每年可節約雇工工資5萬元。
4、生態環境改善。林牧結合不但實現了養殖排泄物的零排放,而且改善了林地和果園的肥力,改善了畜禽養殖的生態條件。同時通過放養,增加了雞的運動量,使發病率、死亡率明顯下降,養殖效益明顯提高。
三、啟示
1、因地制宜地走科學養殖之路。推行“林下生態養殖”模式,首先要求走科學養殖之路,要求養殖戶熟練掌握巴山土雞的生態放養技術。其次是要因地制宜,要充分利用草山草坡、果園、竹園、茶園、桔園、林地、荒灘等有利資源,進行適度規模的生態放養,即保護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又提高了養殖效益。
2、堅持合理規劃、科學選址。推廣林牧結合的生態養殖模式,其場址選擇應避免風景旅游區、飲用水源區、居民生活區等禁養區域,周圍有相當規模能消納并綜合利用養殖排泄物的果園、竹園、茶園和草山草坡,確定恰當的配套比例,推行適度規模養殖。同時要按照動物防疫要求,科學規劃好牧場與配套果園、林地等的布局,做到牧場隔離設施完善,消毒措施嚴格。
3、深化產業開發、發展農家樂旅游。通江縣大興鄉的生態養殖模式,還可進一步發展農家樂旅游業。農戶在保護好當地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發展游客自由采摘果子,品嘗原汁原味的農家土雞,充分享受人與自然的和諧,以此進一步提高養殖區經濟效益。(蔣楊華)
- 上一篇:甘蔗梢葉的飼料化利用 [2016-02-16]
- 下一篇:龜鱉養殖走出溫室回歸生態 養殖環保效益高 [2016-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