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高架網床”生態養殖的創新之路
廣西:“高架網床”生態養殖的創新之路
宏祿公司養殖場的“高架網床”安裝了空調、水簾等降溫保暖設備。(記者 蔣金泰 攝)
高架網床欄舍干凈整潔,配備飼料塔、智能自動化投料系統等。(記者 蔣金泰 攝)
“大型豬場+黑膜沼氣池發電”、微生物發酵床養豬、“豬場+養魚+種植業”的立體種養等,當前玉林各種養殖技術呈現百花齊放的局面。在今年的“環保世紀行”中,記者發現一種叫“高架網床+微生物益生菌”的養殖模式正得到更廣泛的認可、推廣,并催生養殖業新一輪的升級改造投資熱。這種養殖技術是怎樣形成的,在其推廣過程中又應該注意什么問題,記者進行了深入采訪。
“高架網床”引發投資熱
步入位于陸川縣大橋鎮平山村的廣西華農牧業有限公司的養殖場,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規模宏大的雙層高架床豬舍,生豬在床上或自由踱步,或呼呼大睡,豬糞、豬尿透過高床網孔落至地上。
這個養殖場是按照高架網床的技術標準建設的。據相關負責人介紹,養殖場原來是傳統地板式養殖,今年起全部改造為全程高架網床生態循環養殖,占地1.87公頃,總投資2700萬元。
華農牧業養殖場附近,聚銀公司的大橋養殖場正在抓緊建設,大橋養殖場投資500萬元、建設面積達3000平方米的高架網床。
在福綿區石和鎮愛國村,原來在南寧從事物流業的張明2013年回鄉二次創業,投資1000萬元建設鋼結構高架網床,現已建設1400平方米,在建1900平方米。“我雖然從事養殖業時間不久,但是對高架網床這種養殖模式進行了深入了解,所以從建設豬舍開始,選擇建設投資相對較大的高架網床豬舍。”
高架網床不但在玉林養殖業內得到廣泛認可,還得到了農業部、自治區等有關領導、專家的認可,并親臨玉林市考察調研,對玉林市“高架網床+微生物益生菌”生態養殖模式給予充分肯定,認為生態養殖“玉林模式”在全國、全區樹立了新標桿。目前,玉林市共有應用“高架網床+微生物益生菌”模式的生豬規模養殖場421家,養殖欄舍面積達到50多萬平方米;正在改造建設的養殖場有401家。
“高架網床”的不斷創新
在玉州區仁東鎮,宏祿公司在這里投入資金2000多萬元進行養殖欄舍改擴建,建設高架網床欄舍12000平方米。在網床上層,安裝了空調、水簾等降溫保暖設備,配備料塔、智能自動化投料系統等。“二師兄”們個個長得膘肥體壯,干干凈凈地過著“幸福”的生活。
玉林市水產畜牧獸醫局畜牧科科長曹斌介紹,這是玉林目前標準化程度較高的高架網床。
在上層養豬,配備自動投料、自動飲水、保暖降溫設備等。下層集糞和安裝相應設備,既通風干燥,減少欄舍內氨氣,又便于清糞作業。利用高架網床進行生豬養殖,豬糞尿通過漏縫板直接落到底層,及時將生豬與糞污分離,養殖過程中欄舍免沖水,實現養殖源頭減排,再配套雨污分流、沼氣池和資源化綜合利用設施,達到生態養豬的目的。“經過區內外專家嚴格鑒定,‘高架網床+微生物益生菌’生態養殖模式好,具有提高飼料利用率、減少抗生素應用、降低養殖成本、清除養殖環境惡臭、抑制蚊蠅滋生、凈化水質、提高肉產品質量等優點。”
“高架網床”技術的雛形始于陸川縣廣西聚銀牧業集團,該公司董事長黃祖東說,以前生豬都在豬圈平地上活動,隨地排泄和躺臥,生豬滿身都是糞尿,不僅環境衛生很差,而且豬也容易得病。為了欄舍的整潔,養殖場要配備大量人員每天洗涮豬舍、給豬洗澡。“一頭豬每天要沖水20多公斤,這種養殖模式要浪費太多水資源,環保成本更是巨大。”
2010年,聚銀公司首先采用了減少養殖用水、勞力使用,利于糞尿收集的“高架網床”養殖技術。而容縣奇昌種豬養殖有限公司對這個技術進行了改良,首先把第一層高度由原來不到2米提高到2.5米,防止豬糞中氨氣和硫化氫上升,影響生豬健康;其次在飼料中加入了微生物益生菌,大大降低了豬糞的臭味。現在,這種技術經過多年改良升級,已經非常成熟。如喂水時,采用了特別制作的彎頭,每頭豬每天能減少飲水浪費2.5公斤。“標準化建設的高架網床,比傳統欄舍節水90%以上。”曹斌說。
目前“高架網床”大多采用鋼筋水泥結構,投資成本較高。一些養殖戶采用了鋼結構,每平方米的建設成本比水泥便宜了200元到400元。
“高架網床”標準需落實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由于“高架網床”的相關技術標準還沒有推出,有的養殖場按照自己的“理解”進行升級改造,有諸多的不規范,例如第一層的高度不夠、全漏縫地板的縫隙過小、彎頭設置不合理、通風系統安裝不科學等。“如果縫隙過小,糞便不能充分、快速地掉落,養出的豬就像煤炭豬,黑不溜秋的。”曹斌說。
為了推動“高架網床”標準化建設,玉林市水產畜牧獸醫局正在加快相關技術標準制訂,通過獎勵、驗收方式,督促相關養殖場按照標準化建設“高架網床”。
- 上一篇:廣西玉林“高架網床+”:開啟生態養殖新時代 [2016-07-27]
- 下一篇:南寧市橫縣陶圩鎮: 合作社+專業大戶+貧困戶 養殖大戶助力精準扶貧 [2016-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