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試看廣西現代生態養殖新模式
每天如何處理堆積如山、臭氣熏天的牛糞,成為農忠強在養殖合作社剛成立的時候最頭痛的問題。“我們每天產生的牛糞有20噸左右,工人一天得鏟兩次,運出去還沒地方放。關鍵是既不衛生也不環保。”
而讓他所負責日常管理的廣西大新縣隴那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發生變化的,源自于廣西水產畜牧獸醫部門發起的一場現代生態養殖“革命”。
豬滿圈,牛滿欄,魚滿田;產業興,生態美,百姓富。廣西水產畜牧獸醫部門先行先試、創新創造,努力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大力推廣以“微生物+”為核心的現代生態養殖模式,引領畜禽水產業全面轉型升級,走出了一條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環境友好、高效安全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豬牛滿圈欄,畜禽糞污問題急求解決之道
雞鴨成群,豬牛滿圈。在廣西,養殖業是農業的支柱產業,水牛、奶水牛存欄量全國第一,黃羽肉雞飼養量全國第二,家禽出欄量全國第四、生豬出欄量全國第八,肉牛、肉羊也占有相當大的比重……
然而,隨著養殖業逐步由傳統散養向集中化、標準化的規模養殖轉變,傳統的種養結合平衡被打破,畜禽糞污所引發的環境問題日益突出。
既要富,又要綠;既要鼓口袋,又要好生態;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環境與發展的矛盾,能否調和、共進?
以應用微生物技術為核心,通過“利用微生物技術,依托龍頭企業,創建養殖示范”等舉措全力推行標準化生態養殖,廣西水產畜牧獸醫部門近年來有效破解了當前養殖業面臨成本高、風險高、污染高、效率低“三高一低”的瓶頸問題,實現了“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目標。
“現代生態養殖依托微生物技術手段,使動物、微生物和植物在同一環境中共同生長、互相利用,保持生態平衡,實現生產過程生態、環境生態、產品生態三重目的和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三贏目標的一種養殖方式。”廣西養殖專家稱。
生態得改善,“微生物+”養殖模式凸顯威力
說起養豬場,在人們的腦海里便會浮現出滿地糞便、臭氣熏天的畫面。在廣西各地,則是另外一幅畫面:高架網床豬舍整齊排列,生豬在床上享用著益生菌飼料,豬糞、豬尿透過高床網孔落至地上,再經微生物發酵成高利潤的有機肥……
建沼氣池?制作發酵床?把養殖場搬到山里?面對全國各地正在探索的解決畜禽糞污處理的對策,廣西另辟蹊徑。
立足于中小型養殖場居多的實際,廣西探索出了以乳酸菌、酵母菌、枯草芽孢桿菌等益生菌利用為核心,涵蓋“微生物+固液分流”“微生物+高架網床”“微生物+生物墊料”等多種生態養殖模式。
這些現代生態養殖模式在生豬、牛羊、家禽等產業的應用不僅有力助推了畜禽糞污的資源化利用,還為養殖業提供了典型的循環經濟模式。
不僅畜牧業,還有漁業。廣西沿海淺海灘涂采用浮筏、吊籠吊養或底播大蠔、文蛤等,以浮游動植物為食;在水產養殖全過程中,益生菌覆蓋了飼料、池塘環境處理、水質處理等所有環節。
“放心,現在時興生態養殖!”在伏季休漁時間,越來越多的人工生態養殖的魚蝦貝成為市民餐桌上深受歡迎的佳肴。
“十二五”期間,廣西共有3197家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小區)通過了國家環保部門減排認定,為國家下達減排任務數的1.57倍。目前,全區畜禽養殖干清糞收集的糞便90%
錢袋鼓起來,生態養殖引領畜禽水產業轉型升級
有“中國糖都”之稱的崇左市,每年甘蔗種植面積400萬畝,往年大量的甘蔗尾葉被白白燒掉,不但浪費,還污染環境。而現在,隨著甘蔗尾葉變身為牛飼料,按照每噸甘蔗尾葉可賣200元的市價來算,當地群眾也多了一條增收的渠道。
“甘蔗尾葉經過切割、密封、微生物發酵、壓實,就可以喂牛,成本低、利用率高。出欄一頭牛犢,扣除成本純利潤在3000元以上。”隴那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技術員李王麗說。
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農戶”運作模式,通過扶貧資金,貧困戶以一頭基礎母牛入股,集中寄養在合作社養牛基地,每年收取固定收益。同時,合作社優先解決貧困戶就業,定向收購甘蔗尾梢葉,多渠道增加貧困戶收入。
依托現代生態養殖,廣西大大增強了養殖業的市場競爭力,老百姓的錢袋子逐漸鼓起來。僅僅微生物發酵飼料養雞和雞糞制成生物有機肥,就帶來了可觀經濟效益。據統計,目前廣西有50萬農戶從事養雞業,年產值230多億元,帶動150多萬農民就業創業,實現人均增收1533元。
而九洲江和南流江流域養殖治污實踐表明,微生物技術使飼料、獸藥、用水、人工等成本大大降低,每頭豬平均增收90—125元。利用微生物發酵秸稈、果蔬殘渣等養殖牛羊,每頭牛每年增收2000元,每只羊每年增收400元。
在山林田野,在江河湖海,廣西現代生態養殖展現出無限生機。(江東洲 劉 昊)
- 上一篇:不使用抗生素只采用發酵飼料對仔豬生長性能和糞便微生物的影響 [2017-08-23]
- 下一篇:視頻:探秘益生菌是否對人體健康有益 [2017-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