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養殖“紅利”多
沿海牡蠣養殖
喜上眉梢
林下生態養殖蓬勃發展
圖上:濕地樂章
陳丹攝
圖下:水豐草肥牛馬壯
楊建粟攝
畜牧業率先實現發展方式轉型,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廣西畜牧業的快速發展在全區“大農業”發展中舉足輕重。2014年,廣西全區生豬飼養量5878萬頭,排全國第8位;家禽飼養量10.89億羽,排全國第4位;肉牛飼養量599萬頭,肉羊飼養量407萬只。
自2013年始開展的“美麗廣西”鄉村建設重大活動今年從“清潔鄉村”轉入“生態鄉村”建設階段。廣西把生態養殖作為“生態鄉村”建設的主要內容之一,廣西水產畜牧獸醫局積極推廣林下養殖、高架網床養殖、發酵床養殖和立體養殖等模式,亮點紛呈、紅利頻現。
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危朝安總結道:“廣西生態養殖業融入到生態文明建設中,著眼提質增效升級,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正是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存,發展動力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增長點的生動例證。”
環境“紅利”:零排放、優生態、健康品
環境紅利,是人們最賴以生存的紅利。養殖過程、養殖環境、畜禽產品,是養殖業在與生態環境相互作用過程中最重要的三大環節。零排放、優生態、健康品成了生態養殖應該達到的三個安全指標,也是集高效、安全、節約、環境友好于一身的現代畜牧業的真正內涵。
目前,廣西畜禽養殖產生的糞便有90%以上應用于種植業,豬、牛等產生的尿液有60%通過沼氣處理加以利用。
養殖過程的生態安全——
公豬住進經過滅菌消毒后的“別墅”、母豬配套鋪滿微生物的柔軟“席夢思”、豬仔享有“保溫箱”、育膘豬使用“自動餐桌”,還有水簾降溫避暑、空調保暖防寒……在廣西玉林市容縣奇昌種豬養殖公司內,幾棟聯排雙層豬舍掩隱在綠樹叢中。由于沒有什么臭味散發出來,路過的人并不太注意這里居然是一個養著上千頭豬的規模養豬場。
傳統豬舍養殖模式存在環境污染嚴重、技術和設備落后、管理粗放、效益低下等突出問題。采用“養豬標準化、糞便有機肥化、污水沼氣化、沼液再利用化、病死豬無害化”五化模式,創建“高架網床環保豬舍—生物有機肥廠—沼氣池—五級氧化塘—休閑漁業”五位一體養殖生態體系后,減少了90%以上的排污量,比傳統養豬節約成本30%至40%,以奇昌種豬養殖公司年存欄生豬約8000多頭規模計算,年可增收節支200多萬元。
養殖環境的生態安全——
養豬業占據廣西玉林市博白縣農業經濟半壁江山,但是養豬業的生態效益遠遠落后于經濟效益,如何解決這個難題?
廣西養殖模式打造的“生態升級版”給這個難題交了一份“好答案”:全區各地在實踐中成功探索出“大型沼氣工程達標排放”等五種清潔養殖模式并逐步推廣。每個設區市都建有至少1個多功能、綜合性的畜禽生態養殖示范園,其中玉林市多達5個。這些示范園集養殖、種植于一體,互為資源,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高度融合。
畜禽產品的生態安全——
在六成國土覆蓋森林的八桂大地上,放養與舍飼相合,林下畜禽業格外興旺。畜禽生長在山林果園,每天吃的是純天然“營養餐”——螞蚱、蟋蟀、草籽、嫩草,肉實骨壯,抗病免疫力強。“天然牌”加上“特色牌”,生態、健康、安全、無公害,擁有良好的市場口碑。
2014年,廣西林下經濟發展到4600多萬畝,產值實現610億元,同比增長30%,林下生態養殖約占六成,林下養雞最具規模。家禽回歸自然,食草啄蟲,健康營養;林木蟲害減少,肥料增加,生長旺盛;這樣一地兩用,雙雙增產增收。
嚴格把關養殖過程的生態安全,畜禽“身心愉悅”地生長,生態養殖實現經濟、生態、食品安全多贏,“廣西牌”畜禽食品自然味美又安全。
農民“紅利”:循環利用、變廢為寶
農民紅利,是現代農業生機勃發的根本前提。
采用高架網床養殖模式可以實現養殖污染“零排放”,但豬場豬圈進行改造后投入產出效益如何?廣西貴港市港南區新塘鄉養殖業主的心里有一把“明白賬”:把傳統欄舍進行標準化改造,雖然需要相應投入,卻能達到“多生、少病、快長”的目標。實施生態養殖,一頭母豬一年增收2000元。在自家承包地上建標準化豬欄,既養母豬仔豬,又養肉豬,兩個勞動力年純收入約20萬元——這樣的好“紅利”,新塘鄉的養殖業主已經享受5年了。
當然,這樣的做法所惠及的不只是養殖業。
廣西水產畜牧獸醫局局長蔣和生分析表示,在資源稟賦的八桂大地上,把豐富的動物、植物、微生物之間科學組織、合理搭配,達到無污染、無廢棄物排放生產,可真正形成糧飼兼顧、糖飼兼顧、農牧結合、綜合利用、循環發展、高產優質的大農業生態系統。
酒糟發酵好飼料,牛糞沼化好肥料,沼氣發電好能源,種養加工好見效——合浦東園家酒廠在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的同時,利用現代生物科技,“變廢為寶”使畜禽養殖產生的糞便等廢棄物用來生產生物肥進行生態養殖、種植和沼氣發電。三年內共節省標煤4713噸,減排二氧化碳105萬立方米,幫助周邊企業和農戶加工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再利用量達60萬噸,減輕企業環保費用成本480萬元,減輕周邊農產品加工企業環保費用成本達1200萬元。
廣西是全國甘蔗主要產區,糖料蔗種植面積已超過1600萬畝。農業部專家在廣西調研期間指出,廣西每年產出大量的甘蔗尾葉,再加上大量薯類渣滓、香蕉莖葉、稻草等副產物,恰恰就是肉牛最好的飼料。如果能提高這些資源的飼料化利用程度,廣西的養牛成本將大大低于美國、澳大利亞等畜牧業發達國家。
廣西畜牧業有較大基數,每年4000萬噸左右的農作物副產品,生產出數百萬噸的有機肥,可消耗大量的有機物質,產生排泄物數億噸,折合全磷全氮數百萬噸,轉移到土地后可更好地服務種植業。
產出和剩余的東西,正好是另一個行業的原材料。在治理養殖污染、發展現代畜牧業的實踐中,廣西水產畜牧獸醫局越來越深刻體會到,要實現農業生產方式轉變,必須以生態養殖為突破口,全面發展生態循環農業。
按照規劃,2015年,廣西全區有60%的規模養殖場會建立糞污處理設施,固體糞污處理率將達到100%,養殖污水處理利用率將達到80%,秸稈飼料化利用率將達到15%——循環發展、高效安全的大農業生態系統正在不斷壯大中。
- 上一篇:玉林市"公司+農戶"八十萬大軍生態養殖率先奔小康 [2015-05-15]
- 下一篇:微生態制劑教你養豬怎么預防 [2015-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