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菌群和新冠后遺癥,補充益生菌有助于恢復健康
大多數患有急性感染的人在恢復正常健康之前,通常會經歷一段不穩定的康復期。少數不幸的人從急性感染的癥狀中恢復過來,卻又會被一種新的疾病所攻擊,那就是感染后遺癥。
一些感染了新冠病毒的人也可能會經歷感染的長期影響,也就是我們說的新冠后遺癥,也叫長新冠(long-COVID),它的表現可以包括一系列持續的健康問題,這些情況會持續數周、數月或更長時間。
新冠大流行剛開始的時候,來自歐洲的一些報告稱,出院的新冠患者中有很高比例的后遺癥,在一些研究中高達80%。現在很清楚的是,新冠后遺癥不僅可能出現在住院或危重患者身上,也可能出現在某些患有輕微疾病但從未住院的人身上,甚至出現在那些根本沒有癥狀的人身上。
新冠后遺癥可以影響任何人,包括兒童和老人,但大多數研究發現,女性和那些在最初感染期間有六種或六種以上癥狀的人最容易受到影響。新冠后遺癥的發生頻率差異很大,從一些研究中的1/20,到65歲以上年齡組和住院患者的60%左右,再到ICU患者的70%。有些人可能只經歷一種癥狀,但有的人可能有幾種癥狀,癥狀從輕微到嚴重不等,可能會影響學習、工作和生活。
由于新冠可以影響多個器官的功能,新冠后遺癥也可能包括一系列的癥狀,包括呼吸、神經、心臟、胃腸道、肌肉骨骼和心理問題等等。現在報道的新冠后遺癥有超過200種,以下是一些最常見的癥狀:
腹痛
腹瀉
惡心
缺乏食欲
胸痛或不適
呼吸短促
咳嗽
心跳過快或不規律(心悸)
咽喉痛
頭痛
關節痛
肌肉疼痛和無力
耳痛、聽力喪失和耳鳴
低度間歇性發燒
持續的嗅覺或味覺喪失
脫發
皮疹
頭昏眼花
疲勞
失眠
健忘
腦霧(注意力難以集中,思維混亂和記憶問題)
焦慮
抑郁
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
許多人在病毒感染后出現的這些癥狀看似是與病毒無關的,當他們尋求醫療幫助時,經常會被告知:“檢測一切正常”,“你的癥狀可能是由于焦慮或壓力”,“情況可能會自行好轉,但不知道需要多長時間”,或者類似的說法。病毒后遺癥真的很令人困惑,因為不同癥狀之間并不總是有一個共同的線索,一個容易識別的原因,或可靠的診斷測試,許多最終被歸入“醫學上無法解釋的癥狀”的范疇,也就是說有癥狀但是沒有明確的診斷,換句話說就是,我們不知道怎么了。
那么,新冠后遺癥到底是如何出現的呢?
研究都發現了啥?
2022年發表在《Cell》雜志上的一項研究中,他們確定了新冠后遺癥發生的一些重要的風險因素:
第一,特異性自身抗體的存在會導致患者出現新冠后遺癥,有60%的人存在自身抗體,但大多數人并沒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證據。
第二,全球近90%的人口有感染EB病毒,但通常在體內不活躍,初次感染后通常會保持休眠狀態,它在新冠感染早期被重新激活,也是新冠后遺癥的一個風險因素,這也表明新冠感染導致的某些免疫失調可能導致EB病毒不再被控制。
第三,血液中存在來自新冠病毒的遺傳物質與患者康復后出現的新冠后遺癥癥狀密切相關,這也表明了上皮屏障控制病毒向身體其它部位傳播的重要性。
另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研究發表在2022年的《Gut》雜志上。研究人員前瞻性地跟蹤了106名新冠患者,時間從他們最初發病到六個月后。他們發現,高達76%的患者出現了新冠后遺癥,最常見的是疲勞、記憶力差和脫發。
這項研究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他們發現,新冠患者的腸道菌群出現了明顯異常:致病性物種水平較高,而有益物種水平較低,比如普氏棲糞桿菌,它與高膳食纖維攝入、健康的腸道菌群和平衡的免疫反應有關。
研究發現,新冠后遺癥患者的特定腸道菌群異常與特定癥狀相關:持續的呼吸道癥狀與機會致病菌的增加有關,而神經精神癥狀和疲勞與院內獲得性腸道病原體的增加有關。
總的來說,像普氏棲糞桿菌和雙歧桿菌這樣的產短鏈脂肪酸細菌與新冠后遺癥的可能性呈負相關,這也為我們通過關注腸道內發生的事情來解決病毒后癥狀提供了方向。
腸道菌群在新冠后遺癥中的核心作用
腸道在急性和慢性病毒感染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腸道位于我們身體的中心,它是關鍵的營養供應引擎,數以萬億計的腸道微生物與我們的其它身體系統相互作用,所以腸道健康可以極大地影響身體其它系統的功能。想象一下,如果你的汽車引擎停止工作會怎么樣。這就是為什么腸道是許多癥狀的重要連接點,在許多病毒后遺癥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原因。
關于新冠病毒等病毒感染治愈后如何引起慢性癥狀,仍需要深入了解,但是有一件事很明確,那就是腸道菌群失調可能是一個主要因素。
免疫介導的炎癥
SARS和中東呼吸綜合征讓一些人在急性感染后幾個月甚至幾年都虛弱不堪,癥狀與我們在新冠后遺癥中看到的很相似。病毒雖然不再活躍,但它在體內引發了炎癥反應,導致持續的癥狀,新冠后遺癥也有類似的高水平炎癥。
歐洲的研究人員對100名剛康復的新冠患者的心臟進行了核磁共振成像,發現60%的患者有持續的心臟炎癥以及呼吸短促和胸痛等癥狀,而且這些癥狀與先前存在的疾病或感染的初始嚴重程度無關。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造成這些癥狀的罪魁禍首不是病毒本身,而是免疫系統對病毒的過度反應。
那么,免疫系統為什么會出錯呢?
腸道細菌通常會調節我們的免疫反應,確保我們對病毒感染的反應足夠強大,足以清除病毒,但又不會太激烈,以至于最終損害自身的器官。在腸道菌群失調的情況下,這種調節作用喪失了,這就為過度反應鋪平了道路,這種反應可能在急性感染結束后持續很長時間,并影響身體的許多不同部位。
免疫介導的炎癥會對多個不同的器官造成嚴重破壞,包括大腦、心臟、腎臟、肝臟、皮膚和消化道等等。病毒雖小,但就免疫反應而言,它的影響很大,當我們的腸道菌群健康狀況不夠好,無法控制這種反應時,情況尤其如此。
腸道菌群失調的作用
腸道菌群失調既是感染新冠的風險因素,通常也是感染的結果。結合新冠病毒的ACE-2受體也可以通過減少腸道細菌多樣性來破壞腸道菌群的組成。這種破壞會降低腸道有益細菌及其重要的代謝物短鏈脂肪酸的水平,這可能會導致免疫系統的失調和過度反應,從而導致新冠后遺癥的癥狀。
由于腸道細菌不僅在免疫反應中發揮重要作用,還在生理的多個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比如激素和維生素的合成、有害化合物的解毒、營養物質的消化和吸收等等,再加上腸腦軸在認知、情緒、記憶和神經功能方面的公認作用,所以病毒感染引起的腸道菌群健康和平衡的變化會轉化為全身性的癥狀。這也是為什么優化腸道健康在限制病毒的急性和慢性影響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的原因。
一些已知的與腸道菌群失調有關的病毒后遺癥癥狀,也提示了腸道菌群在新冠后遺癥等病毒后遺癥的發生和治療中的作用:
1、慢性疲勞
關于慢性疲勞綜合征最重要的突破之一是認識到這是一種通常發生在腸道而不是大腦的綜合征。慢性疲勞綜合癥與EB病毒和人類皰疹病毒6 (HHV-6)等病毒感染有關,這些病毒與新冠病毒一樣,也會引起腸道菌群的破壞。
來自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在《Microbiome》雜志上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在不查看任何其它臨床數據的情況下,僅通過檢查腸道菌群特征的變化,就能夠正確地診斷出83%的慢性疲勞綜合征患者。
新冠后遺癥與慢性疲勞綜合征之間有很多癥狀重疊,尤其是持續疲勞、腦霧、肌肉和關節疼痛。慢性疲勞綜合征的癥狀可能與其它導致極度疲勞的健康問題相似,包括睡眠呼吸暫停和失眠、甲狀腺功能減退、抑郁和焦慮等疾病。患有慢性疲勞綜合征的人同時也有其它健康問題是很常見的,比如腸易激綜合征、纖維肌痛和情緒障礙,許多新冠后遺癥患者也是如此。
新冠后遺癥患者也存在明顯的腸道菌群異常,鑒于其與慢性疲勞綜合征癥狀之間的某些相似性,我們有理由相信,腸道菌群失調在這些癥狀的發生中發揮重要作用。
像其它病毒后遺癥一樣,慢性疲勞綜合征的治療側重于癥狀緩解,包括通過咨詢、飲食、生活方式干預和適當的藥物治療任何伴隨的抑郁、疼痛或睡眠問題。隨著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道菌群紊亂與慢性疲勞綜合征等疾病的關系,通過改變飲食和生活方式來重建腸道菌群可能會在治療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2、感染后腸易激綜合征
感染后腸易激綜合征是腸道感染后可能出現的一系列體征和癥狀,這種情況與數百萬從新冠感染急性期恢復后的患者所經歷的情況有一些相似之處。
感染后腸易激綜合征的癥狀在急性腸胃炎發作后開始,已發表的研究報告稱,感染后的發病率在5%至32%之間。一項系統綜述描述了感染后腸易激綜合征的風險增加了六倍,并且這種風險至少會持續兩到三年。
潛在機制包括持續的亞臨床炎癥、腸道屏障功能的破壞導致腸道通透性的改變以及腸道菌群的改變,所有這些過程也在新冠后遺癥和其它病毒后綜合征中發揮作用。
在治療感染后腸易激綜合征時,重要的一點是避免使用抗生素。當人們出現腹瀉、腹痛、惡心和疲勞等癥狀時,因為有細菌感染的可能性,所以醫生的第一反應有時是用強效抗生素治療。然而,這只會惡化急性腸胃炎之前可能存在的任何腸道菌群異常或者可能由感染引起的腸道菌群變化,就像我們在新冠感染者中看到的那樣。
大多數人在沒有任何干預的情況下會逐漸解決他們的癥狀,但是通過改善腸道菌群可以加快這一過程,并顯著降低他們最終出現慢性癥狀的可能性。
3、病毒感染后的腸腦連接
有一些病毒感染后癥狀是肉眼看不見的,比如一些人在病毒首次感染期間和/或感染后可能出現腦霧,包括無法集中注意力,心不在焉,難以回憶或保留信息,疲勞和情緒變化。
腦霧也在從未感染過病毒的人身上發生,這可能是由于大流行造成的壓力所致。 人們對病毒的恐懼,會在大腦和身體中引起“戰斗或逃跑”的壓力反應,無論是否被感染,都會導致腦霧。
我們現在知道,包括新冠感染在內的許多病毒性疾病不僅涉及呼吸系統,而且也可以影響包括大腦在內的許多關鍵器官。神經系統并發癥,比如腦霧、思維混亂、頭暈、驚恐發作,甚至類似癡呆癥的認知障礙,都是病毒后遺癥的一部分。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一些治療神經精神問題的藥物實際上會增加COVID感染后患癡呆癥的風險。2022年3月發表在《醫學前沿》上的一項研究顯示,抗抑郁藥、治療壓力和焦慮的苯二氮平類藥物、情緒穩定劑和抗精神病藥都可能增加COVID后患癡呆癥的風險。65歲以上服用這些藥物的人在感染SARS-CoV-2后患癡呆癥的可能性增加三倍,年輕人的風險也會增加。
雖然一些病毒可以直接影響大腦,但許多病毒后神經系統癥狀是多因素引起的。影響大腦的藥物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影響大腦健康的行為也是如此。因此,解決癥狀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減少與癥狀發生有關的行為。
一項研究對302239名年齡在50歲到73歲之間、沒有癡呆癥的人進行了追蹤調查。研究人員根據參與者健康行為的數量將他們分為以下幾組:
BMI小于30 kg/m2
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到劇烈的體育活動
每天睡眠時間6至9小時
少飲酒
不吸煙
健康飲食,多吃水果和蔬菜,少吃加工肉類和精制谷物
研究發現,經常從事三種或三種以上健康行為的人患癡呆癥的風險明顯較低,即使是由于家族性癡呆癥而處于高風險的人也是如此。這一研究證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僅對身體健康有積極影響,而且對大腦健康也有積極影響,這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明確的指南,確切地說就是,哪些行為可以大大降低認知能力下降的可能性,而所有這些行為其實都有益于腸道菌群的健康。
我們身體的大部分問題都取決于我們腸道里發生的事情,擁有一個健康和平衡的腸道菌群是健康的關鍵。腸道菌群失調的人更容易受到病毒的感染,病毒感染后又會進一步破壞我們的腸道菌群,增加發生感染后遺癥的風險。
在這次大流行期間和未來可能遭遇的其它大流行中,保持健康的一個重要部分就是確保自己的基礎健康狀況盡可能好,尤其是我們的腸道健康。預防病毒后遺癥的最好方法是不被病毒感染,但對于那些已經感染了病毒的人來說,最好的避免方法也是擁有一個健康的腸道。
雖然這不能完全保證,但讓人放心的是,堅持遵循一些維持健康腸道菌群的行為可以保持我們的健康,降低病毒感染以及感染后遺癥的可能性。如果你正在與病毒后遺癥作斗爭,通過健康的飲食和生活方式來維持健康的腸道菌群,絕對是幫助恢復健康的助推劑。
圖片均來自網絡
參考資料:
1、Angelo Carfi, et al., “Persistent Symptoms in Patients After Acute COVID-19”, JAMA 2020.
2、Yapeng Su, et al., “Multiple early factors anticipate post-acute COVID-19 sequelae”, Cell 2022.
3、Qin Liu, et al., “Gut microbiota dynamics in a prospective cohort of patients with post-acute COVID-19 syndrome”, Gut 2022.
- 上一篇:如何預防仔豬拉稀,三針保健很關鍵 [2022-12-26]
- 下一篇:復合益生菌制劑在豬中的應用試驗表現效果好 [2022-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