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能夠預防齲齒?它是怎么工作的?
齲齒是一項重大而緊迫的全球公共衛生挑戰,影響著全世界很大一部分人。根據2022年《全球口腔衛生狀況報告》,在全球范圍內,估計共有20億人患恒牙齲齒,5.14億兒童患有乳牙齲齒。變異鏈球菌是齲齒的主要致病菌之一,表達膠原結合蛋白,可有效侵襲人臍靜脈內皮細胞,從而導致感染性心內膜炎的潛在發生。
由于齲齒是由生物膜介導的,因此針對生物膜的干預措施已成為預防齲齒的主要策略。調整飲食中可發酵基質,特別是蔗糖的攝入量是一種有效的方法,但是現代飲食的特點是富含高度加工和高糖的食品,這對完全戒除致齲食品構成了重大挑戰。
其它干預措施包括物理清除(比如刷牙或使用牙間清潔工具)、化學抑制(比如使用氯己定或聚維酮碘)和生物干預(比如使用益生菌)。為了有效預防齲齒,應靶向特定致齲細菌的毒力因子來抑制其過度生長,同時促進多樣化和健康的常駐菌群。在這些干預措施中,微生物制劑獲得了極大的關注,比如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和后生元,因為它們提供了比物理清除和化學抑制更有針對性和更友好的方法,它們在抑制致齲細菌的生長和生物膜形成方面具有顯著的效果。
那么,益生菌是如何預防齲齒發生的呢?首先我們需要了解齲齒是如何發生的。
齲齒是如何發生的?
口腔是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溫暖而潮濕,為微生物的生長提供了理想的條件。人們在口腔菌群中鑒定出了1500多種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古生菌、病毒和原生動物,其復雜性僅次于結腸。健康個體的核心口腔菌群通常保持相對穩定,而不平衡的口腔菌群會導致齲齒和其它口腔疾病,嚴重齲齒患者口腔菌群多樣性明顯低于健康人。齲齒是由于宿主、飲食和微生物之間復雜的相互作用導致口腔菌群失衡而引起的。
在這些因素中,通常存在于含糖食品中的可發酵碳水化合物已被確定為引起齲齒的特別重要的飲食因素。含糖食品可迅速增加口腔中碳水化合物的濃度,導致生物膜的pH值急劇下降至4甚至更低。牙釉質表面的急性脫礦區域與生物膜產生的高酸性pH區域之間存在精確的相關性。這是由于在封閉的生物膜微環境中,頻繁的局部pH值下降會破壞牙齒礦化和脫礦之間的平衡。因此,這會導致牙齒中的礦物質流失,導致白斑、空化、牙髓感染,甚至牙齒脫落。
健康牙齒和齲齒患者的口腔菌群之間存在差異。例如,一項關于兒童口腔菌群的研究結果表明,出生后第一批進入口腔的羅氏菌屬、奈瑟氏菌屬和嗜血桿菌屬與牙齒健康有關。相比之下,普雷沃氏菌、變異鏈球菌和人類皰疹病毒4 (EB病毒)在齲齒兒童中更為常見。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齲齒是由生物膜(也稱為牙菌斑)中的微生物群落不平衡引起的,而不是由單一病原體引起的。
導致齲齒的細菌對齲齒的發生有著不同程度的貢獻。幾十年來,變異鏈球菌和表兄鏈球菌被廣泛認為是主要的齲齒病原體。與變異鏈球菌相比,表兄鏈球菌具有更強的產酸能力和耐酸性,但它對生物膜環境的適應性較差??谇痪褐械闹慢x細菌并不是作為孤立的實體而存在的,而是相互作用和影響的。在一定程度上,變異鏈球菌在齲齒病變中創造了一個富含乳酸的環境,促進韋榮球菌的增殖,而韋榮球菌能夠促進變異鏈球菌的生長。
此外,念珠菌作為致齲微生物的典型真菌代表,已成為潛在的繼發性致齲因子,40-60%的成人和兒童齲齒中都有發現。念珠菌是一種強大的機會性致齲酵母菌,它依賴于短鏈羧酸和蛋白酶的產生以及它粘附在非生物表面和形成生物膜的能力??谇粌日婢图毦g最常見的交流是白色念珠菌和變異鏈球菌之間的相互作用。白色念珠菌的存在會促進變異鏈球菌的生長,引起基因表達的顯著變化,增強碳水化合物代謝。變異鏈球菌分泌的葡萄糖基轉移酶可以與白色念珠菌結合,促進蔗糖轉化為胞外多糖,從而為變異鏈球菌提供結合位點。
早期兒童齲齒的核心菌群可能包括小韋榮球菌、具核梭桿菌、棲牙普雷沃氏菌和瓦氏纖毛菌。一方面,這種核心菌群盡管自身的產酸能力有限,但它會促進變異鏈球菌的生長和產酸能力,促進生物膜的形成;另一方面,它還會促進牙釉質脫礦,增加牙釉質的致齲潛力。此外,根據一些宏基因組學的結果,戈氏鏈球菌、口腔纖毛菌、小韋榮球菌、戈氏放線菌、產酸丙桿菌和居齒副斯卡爾維氏菌等細菌物種也與齲齒密切相關。
在齲齒相關的微生物中,變異鏈球菌是該領域研究最廣泛的物種之一。考慮到變異鏈球菌最初被認為是齲齒的主要原因,所以大多數預防策略也都是專門針對這種細菌的。
變異鏈球菌的致病機制
確實,與其它細菌相比,變異鏈球菌通過形成致密的生物膜和獨特的毒力因子,危害更大。此外,在群體感應系統的調控下,變異鏈球菌最終成為主要的致齲細菌之一。乳牙齲齒的生物膜為三維球形結構,變異鏈球菌為核心,其它細菌形成外層。這個局部區域產生酸性pH環境,導致嚴重的牙釉質脫礦。隨著齲齒的發展,口腔菌群的多樣性變得有限。這種微生物失衡最終導致齲齒的發生和發展。雖然變異鏈球菌是人類口腔的天然居民,但變異鏈球菌水平的增加應該引起關注,因為它可能表明齲齒的臨床前兆。
毒力因子
變異鏈球菌的毒力因子可分為四大類,包括胞外多糖合成、粘附、產酸和耐酸:
1、胞外多糖的合成
變異鏈球菌發揮其致病性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歸因于胞外多糖的產生。胞外多糖是生物膜的主要成分,由細胞外蛋白、細胞外DNA和脂磷壁酸組成。胞外多糖的主要成分是葡聚糖,由葡萄糖基轉移酶合成,為微生物提供結合位點。胞外多糖有助于在生物膜基質內形成高度組織化的化學和物理屏障,促進微生物粘附在非生物表面,抵抗流體剪切應力,逃避宿主免疫反應,耐受抗菌劑,最終在口腔內建立和維持有利于齲齒相關生物膜群落發生的酸性微環境。
成熟的生物膜由于胞外多糖增強的粘彈性而難以機械去除。胞外多糖可能通過介導補體逃逸和限制先天免疫系統和適應性免疫系統的效應分子進入生物膜基質來實現免疫逃逸。氯己定是口腔護理中常用的抗菌劑,由于其帶正電荷,滲透到深層生物膜層的能力有限,而蔗糖不帶電荷,在胞外多糖的負電荷的促進下很容易擴散。被胞外多糖包裹的變異鏈球菌細胞帶負電荷的表面會聚集質子,葡聚糖結構的篩分作用也發揮作用。一方面,胞外多糖捕獲并積累外部或產酸微生物產生的質子,幫助酸在生物膜內的保留和積累;另一方面,一旦質子被招募到細胞表面,它們就會引發酸適應反應,使微生物能夠先發制人地抵消酸的損害。
總之,胞外多糖在使變異鏈球菌發揮其致齲潛力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抑制胞外多糖的合成可能是一種可行的預防齲齒的策略。
2、粘附
變異鏈球菌利用蔗糖非依賴型和蔗糖依賴型兩種途徑附著在牙齒上。最初的粘附過程主要由蔗糖非依賴性途徑介導,隨后通過蔗糖依賴性途徑刺激葡聚糖合成而加強,最終形成生物膜。 葡聚糖結合蛋白通過葡萄糖轉移酶促進由蔗糖合成的葡聚糖的結合。在這些蛋白中,葡聚糖結合蛋白GbpA與致齲性具有很強的相關性。一方面,它有助于形成牢固的生物膜結構,是決定生物膜結構的重要蛋白質;另一方面,它在連接葡聚糖分子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參與細菌與牙齒的粘附過程。
3、產酸
在葡萄糖代謝之后,膳食碳水化合物產生能量和有機酸作為代謝副產物。變異鏈球菌的產酸活性不僅是其致病性的關鍵因素,也是導致齲齒的關鍵特征。細菌烯醇化酶是一種由eno基因編碼的酶,它是磷酸轉移酶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該系統負責葡萄糖的攝取。通過乳酸脫氫酶的快速催化活性,變異鏈球菌會將葡萄糖發酵成有機酸。
4、耐酸
變異鏈球菌會采用一些耐酸機制來應對酸產生增加的壓力。F1F0-ATP酶是一種由atpD編碼的質子泵,它不僅能泵出細胞內質子維持細胞內pH值,還能產生ATP促進細菌生長和存活。抑制變異鏈球菌中atpD基因的表達會導致其酸適應能力顯著降低和細胞質酸度增加。
此外,變異鏈球菌會產生堿來中和酸,并將它們排出細胞。胍基丁胺脫亞胺酶系統在產生堿以克服酸脅迫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其組成部分中,由aguD基因編碼的胍基丁胺-腐胺逆向轉運體特別重要,因為它會促進游離胍基丁胺的細胞內運輸。被胞外多糖包裹的細菌細胞表面質子的積累對變異鏈球菌的耐酸性至關重要。
群體感應系統
群體感應系統根據周圍環境中的細胞密度,通過釋放、感知和與擴散分子相互作用來調節毒力和生物膜的形成。變異鏈球菌利用這一系統作為一個群體而不是作為單獨的個體相互交流。信號反饋的主要機制是通過雙組分信號轉導系統,使細菌能夠調節其基因表達。變異鏈球菌含有多種類型的雙組分信號轉導系統,其中VicRKX和ComCDE在響應環境信號調控生物膜形成、耐酸和產酸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如果這些調控系統不能正常發揮作用,就可能導致變異鏈球菌致齲性降低。
預防齲齒的生物干預措施
盡管從進化、生物學和營養的角度來看,牙菌斑是牙齒中自然發生的現象,但口腔病理性生物膜中的菌群不平衡可能導致齲齒的發生。產酸的致齲細菌,尤其是變異鏈球菌,在存在可發酵的碳水化合物時會破壞堅硬的牙齒結構。
近年來,生物干預領域發展出一些新的策略。其中一種方法是利用捕食者,比如蛭弧菌、噬菌弧菌和吞菌弧菌,來清除作為牙周病原體的革蘭氏陰性厭氧菌。此外,生物干預還包括使用變異鏈球菌蛋白的特異性抑制劑、疫苗接種以及中和細菌的被動免疫策略。雖然出現了一些創新的生物干預策略,但使用微生物制劑,比如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和后生元,是預防齲齒的一種更成熟和流行的方法。
益生菌預防齲齒
益生菌早在1908年就被學者發現,此后益生菌對宿主健康作用的研究領域逐漸發展起來。2013年,國際益生菌和益生元科學協會將益生菌定義為“攝入足夠數量,可以給宿主帶來健康益處的活性微生物”。今天,益生菌通常被人類用來維持整體健康。雖然益生菌在促進胃腸道健康方面的有效性眾所周知,但研究也表明,益生菌可以有效預防和治療各種口腔疾病,比如齲齒、口腔黏膜炎和口臭。
一項研究探索了受試者自身的乳酸桿菌對變異鏈球菌的影響。研究表明,從受試者口腔中分離的乳酸桿菌能夠有效抑制變異鏈球菌的生長。對變異鏈球菌最有效的菌種是副干酪乳桿菌和植物乳桿菌,這也是口腔最常見的乳酸桿菌菌株。最后,在口腔疾病的治療中使用益生菌被發現可以恢復口腔微生物平衡,降低牙菌斑和唾液中的變異鏈球菌的水平。
那么,益生菌如何預防齲齒的發生呢?
益生菌預防齲齒的機制與胃腸道中的機制相似,主要包括合成活性代謝物、抑制致齲微生物生物膜、競爭性粘附和定植、與病原體共凝集以及調節免疫系統。
1、產生活性代謝物
① 細菌素
細菌素是由核糖體合成的一種陽離子抗菌肽,比如乳酸鏈球菌素(Nisin)。細菌素可能通過誘導靶細菌形成膜孔、增加膜通透性、使靶細菌內容物滲漏泄漏來殺死細菌,它們還可以抑制生物膜和細胞壁的合成,發揮DNA酶和RNA的活性,調節菌群。細菌素還能夠促進其產生細菌在特定生態位的定植,調節菌群的組成和影響宿主免疫系統。乳酸鏈球菌素和產乳酸鏈球菌素的益生菌都能降低生物膜中的病原體水平,使菌株多樣性恢復到健康水平。
② 酶
除細菌素外,益生菌還能合成多種酶,通過分解生物膜和影響細菌素活性來產生有益的作用。例如,嗜酸乳桿菌可以分泌脂肪酶來降解生物膜;唾液鏈球菌JH表達一種葡聚糖酶,可以水解變異鏈球菌的胞外多糖,增加細菌素zoocin A對變異鏈球菌的抑制活性。另一個例子是鏈球菌A12,它會產生類似于challisin的蛋白酶,抑制變異鏈球菌產生細菌素。此外,唾液鏈球菌M18可產生尿素酶和葡聚糖酶,分別中和唾液酸性和減少牙菌斑形成。
③ 生物表面活性劑
生物表面活性劑是由微生物代謝產生的兩親性物質,含有疏水基團和親水基團,主要由蛋白質、糖和脂類組成。乳酸桿菌通常會產生表面活性素型的生物表面活性劑,這種生物表面活性劑富含蛋白質,可以顯著抑制病原體的粘附,由于其獨特的抗粘附和抗生物膜特性,使其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例如,羅伊氏乳桿菌、嗜酸乳桿菌、鼠李糖乳桿菌和副干酪乳桿菌產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劑可以劑量依賴的方式抑制變異鏈球菌和口腔鏈球菌的粘附和生物膜形成。更詳細地說,嗜酸乳桿菌產生的蛋白型生物表面活性劑,可以縮短變異鏈球菌的鏈長,干擾其生物膜形成;鼠李糖乳桿菌產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劑可以破壞生物膜的物理結構或蛋白質構象,導致細胞裂解。
④ 有機酸
乳酸和丁酸等有機酸可由人體胃腸道和其它身體部位的乳酸桿菌產生,具有有益作用。這些有機酸可能對口腔病原微生物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例如,副干酪乳桿菌Lpc-37產生的酸可以抑制變異鏈球菌的生長和生物膜的形成。
那么,益生菌產生的酸是如何抵消包括變異鏈球菌在內的致齲細菌產生的酸的呢?
這些問題可能需要從整體齲齒環境的角度來考慮,致齲微生物會創造一個高度組織化的酸性屏障,長時間暴露于局部高濃度的酸會導致牙齒局部脫礦,而不是均勻脫礦。如果益生菌產生的有機酸能夠抑制致齲細菌(包括變異鏈球菌)和/或它們的生物膜,那么它們就可能會破壞這種酸性屏障,防止酸積累。由于口腔中存在自身的酸堿微生物平衡,不積累的酸反而有助于口腔環境中的酸堿平衡,構成的威脅很小。
另外,益生菌對牙齒的親和力相對較低,其體外形成生物膜的能力遠弱于變異鏈球菌。包括雙歧桿菌和乳酸桿菌的附著和增殖需要包括變異鏈球菌在內的主要齲齒啟動子來啟動齲齒發生,以創造富含碳水化合物的厭氧酸性環境。單靠乳酸對牙本質的破壞是不夠的,還需要蛋白水解活性,因為牙本質的主要成分還有以I型膠原蛋白為主的細胞外基質。然而,根據基因組分析,包括鼠李糖乳桿菌、干酪乳桿菌/副干酪乳桿菌、唾液乳桿菌、陰道乳桿菌、格氏乳桿菌和發酵乳桿菌在內的益生菌,更傾向于與膠原蛋白結合而不是降解膠原蛋白。
⑤ 過氧化氫
某些益生菌物種,包括兩歧雙歧桿菌、約氏乳桿菌、卷曲乳桿菌和詹氏乳桿菌,會產生過氧化氫來發揮抗菌作用。過氧化氫通過多種機制作用于致病菌,導致它們死亡。此外,過氧化氫具有調節口腔內物種組成的潛力。致齲細菌通常對過氧化氫毒性非常敏感,包括變異鏈球菌。
2、抑制致齲微生物生物膜
齲齒通常是由生物膜所介導。益生菌的一個重要特性是能夠抑制或清除口腔內生物膜和致病微生物的生長。例如,干酪乳桿菌、羅伊氏乳桿菌、植物乳桿菌和唾液乳桿菌可能通過下調變異鏈球菌中gtfB、gtfC和gtfD等基因來抑制變異鏈球菌的生物膜。
有趣的是,益生菌還能夠抑制真菌轉化為致病形式。研究表明,鼠李糖乳桿菌、干酪乳桿菌和嗜熱鏈球菌能夠阻礙念珠菌菌絲形成的初始階段,而菌絲形成是白色念珠菌致病的關鍵步驟。瑞士乳桿菌、植物乳桿菌和唾液鏈球菌組成的復合益生菌可顯著下調參與白色念珠菌酵母-菌絲轉化相關基因的表達。
此外,益生菌還可能通過干擾群體感應發揮抗菌作用。當暴露于乳酸桿菌無細胞上清液時,浮游的變異鏈球菌和生物膜形式的變異鏈球菌的comD, vicR和vicK等群體感應相關基因下調,導致變異鏈球菌的粘附性和生物膜形成減少。
3、競爭性黏附和定植
益生菌對健康影響的關鍵特征之一是它們在黏附和定植方面勝過口腔病原體。例如,羅伊氏乳桿菌具有顯著的黏附能力,可以抑制病原體的細胞黏附;短乳桿菌可通過降低變異鏈球菌的自凝集、細胞表面疏水性和胞外多糖的產生來抑制變異鏈球菌的黏附。有意思的是,即使沒有直接接觸,益生菌也能減少病原體的黏附。
4、與病原菌共凝集
共凝集是益生菌的優勢特性之一,這允許它們形成阻礙病原體定植的屏障。許多乳酸菌在體外具有與變異鏈球菌特異性共凝集的能力,特別是副干酪乳桿菌和鼠李糖乳桿菌。這種共凝集機制對高溫和蛋白酶都具有很高的抵抗力,并且不依賴于凝集素,也不受唾液的影響。
5、調節免疫系統
除了對病原微生物或生物膜的直接作用外,益生菌還可以激活和調節宿主的免疫系統。臨床研究表明,嚴重齲齒的患兒每天或每周三次補充副干酪乳桿菌可顯著提高唾液中具有廣泛殺菌活性的人中性粒細胞肽1-3的水平,并降低變異鏈球菌的水平,可能減緩齲齒的進展。此外,飲用含有副干酪乳桿菌的牛奶6個月后,唾液免疫球蛋白A水平升高,這種升高與副干酪乳桿菌負荷呈正相關。
某些嗜熱鏈球菌菌株,可激活先天免疫反應,刺激單核細胞分泌白細胞介素IL-1β、IL-6、腫瘤壞死因子TNF和干擾素IFN-γ,從而有助于清除病原體。副干酪乳桿菌可通過促進人單核細胞白血病細胞中腫瘤壞死因子TNF-α、白細胞介素IL-6和趨化因子(C-C基序)配體的表達而具有免疫刺激活性。因此,益生菌可以增強宿主對病原微生物的免疫應答,為預防和治療感染性疾病提供一種潛在的方法。
益生元
1995年,益生元被定義為“一種不可消化的食物成分,它通過選擇性地刺激已經存在于結腸中的一種或有限數量的細菌的生長和/或活性,對宿主產生有益的影響”。然而,隨著科學研究的進步,2017年,國際益生菌和益生元科學協會將益生元定義為“宿主微生物選擇性利用的具有健康益處的底物”。
1、糖
某些糖具有益生元的特性,例如D-塔格糖是一種非致齲糖,是一種潛在的益生元,比蔗糖提供更低的卡路里和更低的血糖指數。值得注意的是,口腔健康的人的唾液富含D-塔格糖。D-塔格糖可能通過影響糖酵解及其下游代謝來抑制變異鏈球菌和戈登鏈球菌的生長,但對口腔鏈球菌沒有影響。令人鼓舞的是,含有D-塔格糖的口香糖能夠抑制變異鏈球菌的生長。
除了D-塔格糖外,木糖和阿拉伯糖等其它糖也被認為是潛在的益生元,它們不僅能夠抑制變異鏈球菌的生長,還能促進乳酸桿菌的生長。這種雙重作用特別有利,可以幫助恢復口腔菌群的平衡。
2、糖醇
糖醇,比如木糖醇、山梨醇、麥芽糖醇和赤蘚糖醇,也具有益生元特性,可以增強口腔健康。木糖醇是一種五碳多元醇甜味劑,根據2017年制定的新定義,木糖醇被認為是一種口腔特異性的益生元。它可以提供許多好處,包括加強再礦化,降低牙菌斑的pH值,降低唾液中的變異鏈球菌水平,減少變異鏈球菌生物膜中的不溶性葡聚糖,減少齲齒發生率。然而,木糖醇在果糖或蔗糖的存在下會失去其作用。其它糖醇,比如山梨醇、麥芽糖醇和赤蘚糖醇,也被證明可以抑制齲齒。
3、低聚糖
除了糖醇,低聚糖也被作為益生元。母乳低聚糖是母乳中含量第三高的成分,經常被添加到嬰兒配方奶粉中。低聚半乳糖寡糖和2'-巖藻糖基乳糖是最豐富的母乳低聚糖,它們可以減少胞外多糖介導的變異鏈球菌的粘附,因此,它們可能是促進口腔健康的益生元。此外,低聚半乳糖、葡甘露聚糖水解物和甘露糖也可以通過與病原體的凝集素/菌毛結合來抑制病原體對上皮細胞的粘附。
然而,應該注意的是,這些不可消化和/或不可吸收的糖醇和低聚糖,雖然可能對口腔健康有益,但過量攝入也可能導致出現問題。因此,需要控制好攝入量和攝入時間,以盡量減少不良反應。
4、精氨酸
精氨酸是一種被廣泛研究的口服益生元,對口腔健康具有多種有益作用,包括促進堿性物質的產生,減緩牙齒脫礦,抑制生物膜的形成。具體來說,精氨酸可以抑制念珠菌的生長,減少牙釉質脫礦。此外,L-精氨酸可以提高精氨酸溶解菌的產堿能力,比如血鏈球菌和戈氏鏈球菌,從而通過增加pH使生物膜環境不適合致齲菌群。L-精氨酸還可以顯著減少不溶性胞外多糖的數量。精氨酸還可以刺激益生菌產生有效抑制變異鏈球菌的物質,比如過氧化氫。
合生元
與單獨使用相比,益生菌和益生元的聯合使用顯示出更好的治療效果。1995年,Gibson等人首次創造了“合生元”一詞,用來描述益生菌和益生元的組合。國際益生菌和益生元科學協會在2020年更新了合生元的定義,指出它是由活性微生物和宿主微生物選擇性利用的底物組成的混合物,對宿主具有健康益處。
一些研究表明,使用合生元可能對口腔健康有益。例如,嗜酸乳桿菌與低聚半乳糖和低聚果糖組成的合生元可以顯著抑制變異鏈球菌的生長;由魔芋葡甘露聚糖水解物和嗜酸乳桿菌組成的合生元在體外可以降低變異鏈球菌的水平。
考慮到過量酸在齲齒發生中的重要作用,選擇含有能夠維持高pH口腔環境的益生元的合生元制劑是一種創新和智能的方法。由2%的L-精氨酸和鼠李糖乳桿菌組成的合生元不僅可以降低變異鏈球菌生物膜的生物量,而且可以降低乳酸含量,導致24 h內pH沒有明顯下降。 因此,合生元可以調節牙菌斑的生態。值得注意的是,L-精氨酸的加入還會促進鼠李糖乳桿菌對氨基酸生物合成途徑的積極利用,從而促進鼠李糖乳桿菌的增殖。因此,選擇能夠調節pH值的合生元可能在口腔中具有更強的優勢。
后生元
2021年,國際益生菌和益生元科學協會將“后生元”定義為“對宿主健康有益的無生命微生物和/或其成分的制劑”。近年來,后生元的研究方向越來越受到研究者的關注,并逐漸成為研究熱點。
制備后生元的主要方法是細菌細胞熱滅活和制備無細胞上清液。此外,還有其它滅活技術,比如電場、超聲、高壓、X射線、高壓放電、磁場加熱、中等磁場、等離子體技術等。需要注意的是,失活方式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后生元的活性。例如,在一項研究中,口腔鏈球菌的無細胞上清液在60°C下會喪失活性,而在30°C或45°C時保持活性。與羅伊氏乳桿菌相比,熱殺死的羅伊氏乳桿菌對病原菌的黏附和抑制能力明顯降低,這可能與熱處理引起的理化性質的改變有關。
雖然后生元不含活性微生物,但這并不意味著滅活的細菌已經完全失去了所有有益的特性。比如,熱滅活的動物雙歧桿菌在體外仍能降低生物膜的致齲性。另一個例子是副干酪乳桿菌DSMZ16671經過熱滅活處理后,仍保持與變異鏈球菌共凝集的能力。甚至有研究表明,鼠李糖乳桿菌CNCM-I-3698經過熱殺死處理后,具有更強的清除病原體和粘附能力。 失活過程可能導致細菌細胞結構的破壞,使生物活性分子更暴露和更容易被利用。
總結
齲齒是一種非常普遍的口腔疾病,影響著全球很大一部分人口,齲齒的預防和治療是口腔保健的關鍵問題。傳統的防治方法主要集中在物理去除和化學抑制,這些方法會不加選擇地清除所有微生物,這會破壞口腔菌群的自然平衡。雖然微創牙齒修復可以治療齲齒,但它不能解決新齲齒形成的根本原因。因此,迫切需要更安全、更有效和個性化的預防和治療策略。 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后生元等微生物制劑在防治齲齒方面的應用已經得到了廣泛的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它們通過引入有益微生物或抑制致病微生物來調節和恢復口腔菌群的平衡。
益生菌可以通過合成活性代謝物(比如細菌素、酶、生物表面活性劑、有機酸和過氧化氫)、抑制致齲微生物生物膜、競爭性黏附和定植、與病原體共凝集以及調節免疫系統等方式來抑制致齲微生物的生長和繁殖,達到預防和治療齲齒的目的??傊?,齲齒的發病與口腔菌群的平衡密切相關,從口腔微生態的角度出發,充分考慮飲食組成、宿主免疫環境、口腔尤其是牙齒的理化特性等等,抑制口腔健康菌群向致齲菌群的轉變,是未來預防齲齒發生的關鍵。
圖片均來自網絡
參考資料:Luo SC, et al. How probiotics, prebiotics, synbiotics, and postbiotics prevent dental caries: an oral microbiota perspective. NPJ Biofilms Microbiomes. 2024 Feb 24;10(1):14.
- 上一篇:公司+農戶水泡糞豬場運用雙池交替發酵將糞污變成生物液態有機肥,無臭味,對農作物不燒根燒苗 [2024-10-26]
- 下一篇:廣西助農生態養殖基地,作為大型的專業育雛及肉雞生產基地,現常年對外承接高品質童雞與肉雞的生產預訂服務 [2024-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