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流感研究與預警中心在H5N6禽流感病毒起源和進化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自2014年首次報道人感染H5N6流感病毒以來,H5N6不斷在我國及東南亞國家家禽中暴發流行,并持續出現人感染病例。H5N6作為一種新型流感病毒,其基因起源、進化機制和流行趨勢尚缺乏系統和深入的研究。中國科學院流感研究與預警中心在高福院士的帶領下,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重點實驗室與武漢病毒所、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泰山醫學院、吉林大學、福建農林科學院等成員單位密切合作,自2014年起對我國16個省份和地區39個市縣的禽流感流病毒流行狀況進行持續監測。監測數據顯示,我國北方地區主要以H9N2為主,長三角、華中、華南地區有一定比例H7N9存在,而在長三角地區以南H5N6比重增大,逐漸取代H5N1成為優勢流行毒株。病毒與宿主相關性分析表明,H5N6和H6N6是鴨群中主要流行的病毒亞型;而雞群中則以H9N2流行為主。鴨群在H5N6的產生和傳播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進一步的基因起源與遺傳進化分析顯示:H5N6源于H5Ny與H6N6的重配;H5和N6基因的組合模式表現出進化譜系特異性;內部基因在病毒的流行和傳播中,不斷與低致病力禽流感病毒重配,形成至少34種基因型,并且自然篩選出4種優勢基因型(G1、G2、G1.1、G1.2)。G1和G2是最早形成的基因型,G1.1在G1基礎上重配了H6病毒的PB2基因,G1.2內部基因來源于H9N2/H7N9。目前感染人的病毒分別屬于此4種基因型。值得注意的是,G1.2與H7N9和H10N8病毒基因組成形式類似,且至少造成5例人感染。人主要通過直接接觸帶毒禽類或污染物而感染,尚未實現人→人傳播;同時H5N6病毒已經在豬、貓、野鳥中被分離發現。H5N6對家禽、野鳥、哺乳動物及人的感染,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必須開展積極有效的防控措施,阻止病毒在家禽中的傳播范圍繼續擴大,從而降低對人的感染幾率。
本研究揭示了H5N6病毒的進化規律和流行趨勢,對我國和世界禽流感的防控具有指導意義。該項成果作為封面文章于2016年12月1日在線發表于國際權威學術刊物《Cell Host & Microbe》上。中國科學院流感研究與預警中心、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流感技術平臺負責人畢玉海為第一作者,武漢病毒所陳全姣、微生物研究所汪千力、武漢病毒所陳建軍為并列第一作者。高福院士為核心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劉翟研究員、泰山醫學院史衛峰教授、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劉映霞教授為并列通訊作者。
中國科學院流感研究與預警中心依托于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中心主任負責制。整合了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北京生科院、動物所、生物物理所、武漢病毒所、上海巴斯德所、上海藥物所、天津工生所優勢團隊,聯合國家疾控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共同組建。預警中心立志服務于國家需求,著力解決我國新發、突發流感疫情的基礎性、機理性、前沿性等重大科學問題,為我國流感等疾病防控和保障人民健康提供理論基礎,做出重要貢獻。該中心成立后,先后在H7N9、H10N8等新型流感病毒、寨卡、中東呼吸綜合征等新發突發傳染病研究中,做出了一系列成績。
文章鏈接:http://www.cell.com/cell-host-microbe/fulltext/S1931-3128(16)30448-6
文章封面
H5N6流感病毒的進化路徑
- 上一篇:【問答】雞的飼料中如何正確選擇和添加益生菌? [2016-12-03]
- 下一篇:益生菌鴨鵝養殖上是粉劑好還是液體好 ? [2016-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