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農業的舞臺上,雞糞正從讓人頭疼的養殖廢棄物,華麗轉身為備受追捧的 “黑金” 肥料。而這神奇蛻變的幕后功臣,當屬多功能糞水糞便快速除臭發酵劑。今天,就帶您深入了解運用這款發酵劑發酵雞糞的奇妙之旅,一同探尋它為農業可持續發展帶來的無限生機。
一、發酵前的準備:洞察雞糞特性
肉雞養殖廠產出的雞糞,含水量通常較高,質地較為稀薄,這是由于肉雞生長周期短、飼料轉化率高,糞便中未消化成分多且飲水頻繁所致;而蛋雞場的雞糞,相對含水量低些,較為干燥,是因為蛋雞采食節奏穩定,糞便在雞舍內停留時間長,水分散失較多。清楚了解雞糞來源的含水量差異,是后續精準發酵的關鍵起點。
我們還要備好合適的場地,選擇地勢高、排水暢、通風佳且遠離水源與居民區的空曠地,為雞糞發酵營造安全、高效的空間。發酵容器或工具,像堅固的塑料桶、厚實的編織袋或直接在地面砌成的簡易發酵池,都能派上用場,依規模大小靈活抉擇。
二、操作步驟:開啟雞糞 “蛻變” 魔法
1.菌種激活: 將500克“多功能糞水糞便快速除臭發酵劑”菌種1包+200克以上紅糖+20公斤左右的清水混合密封發酵24小時以上備用,直至菌種充分激活,水面泛起細微泡沫,一場發酵盛宴就此拉開序幕。
2.精準配料:以 5 立方米雞糞為例,若是高含水量的肉雞糞,準備足量的干稻草、鋸末或谷殼等干燥物料,按雞糞體積 1/3 左右比例摻入,用鐵鍬反復翻攪,打散結塊雞糞,讓干濕料充分交融,使整體含水量降至 50% - 60%;若是相對干燥的蛋雞糞,則緩慢加入清水,邊加邊攪,同樣將含水量調節到理想區間,這一步如同為菌種搭建舒適 “溫床”。
3.均勻接種:把激活好的發酵劑菌種液,如細密春雨般均勻灑在調好水分的雞糞堆上,同時持續翻堆,確保每一粒雞糞都能沾上菌種,讓菌種迅速在雞糞中 “扎根” 繁衍,開啟除臭、轉化的神奇旅程。
4.堆肥塑形:接種完成后,將雞糞堆成規整的長方體或圓錐體,高1.5米-2.0米之間的長條(長度在3米以上的堆發酵效果比較好),料堆簡單覆蓋不需要密封,但應注意避雨。。這不僅利于保溫,加速發酵進程,還能使內部形成穩定的有氧發酵環境,讓雞糞由內而外、全方位 “脫胎換骨”。
三、發酵中的悉心呵護:保障轉化順暢
發酵初期,每日清晨與傍晚要用溫度計深入堆肥內部測溫,理想溫度應在 60 - 70℃,一般發酵1-2天后內部溫度可以達到60℃左右,翻動一次,等待二次升溫,再升溫到約60度,再次翻動一次即可;若溫度偏低,不足 50℃,則需加蓋透氣性好的塑料薄膜或舊棉被保溫保濕,為菌種活躍度 “加油打氣”。
遇上連續的陰雨天,提前給堆肥穿上 “雨衣”—— 搭起簡易雨棚,防止雨水灌淋沖散菌種、稀釋養分,確保發酵在穩定環境下穩步推進。定期翻堆,前 7 天每 2 - 3 天翻一次,后續每周翻一次,讓堆肥各部分均勻受熱、受氧,保障發酵均勻、徹底。
四、發酵完成:見證雞糞 “華麗變身”
歷經 15 天左右精心照料,雞糞迎來新生。原本刺鼻熏人的惡臭消散于無形,取而代之的是略帶泥土芬芳與微生物代謝氣息的 “清新” 味兒;顏色由暗沉污濁轉為黑褐油亮,質地從松散稀軟或干結硬塊,變成蓬松柔軟、一攥成團、輕觸即散的優質有機肥模樣。
從肥力提升看,經檢測,氮、磷、鉀等養分含量大幅提升且趨于穩定,有機質含量豐富,施入土壤,能像海綿吸水般吸納并緩釋養分,持久滋養作物根系。土壤接納這種有機肥后,團粒結構迅速優化,通氣性、透水性增強,土質疏松肥沃,為作物扎根、生長開辟 “綠色通道”,還能憑借微生物群落抑制有害病菌,減少土傳病害侵襲,真正實現用地與養地結合,為生態農業筑牢根基。
如今,多功能糞水糞便快速除臭發酵劑正引領著雞糞處理新風尚。它不僅化解了養殖場環保重壓,更將雞糞從負擔變為財富,源源不斷為農田輸送肥力,助力綠色農產品走上千家萬戶餐桌。讓我們攜手推廣這一技術,在廣袤田野播撒生態希望,繪就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壯美畫卷,向著綠色、高效、富足的未來全速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