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養野豬生態效益好
每天下午5時左右,“生物鐘”就會催促一群野豬從方圓1公里的山林回到豬圈旁邊等待主人投食。但見野豬主人“呶—呶”的吆喝幾聲,野豬就嗖嗖地從林中竄出來。這個野豬場位于岑溪市梨木鎮大坡村2組一個叫長田坑的地方。一個周圍被群山環繞的小山坳,四周沒有人煙,仿佛是一個小“天坑”,更似一個天然的牧場。“天坑”里有200多頭人工野化放養卻自主歸巢的野豬,建有兩個沼氣池的豬圈很干凈,沒有臭味,這個生態野豬養殖場的主人叫龐杰。
野外放養效益好
1999年開春,18歲的龐杰到廣東打工,由于刻苦鉆研技藝,直至2006年5月一直在一家模具廠工作,辭職前工資有4000多元,這份工資在當時甚至現在也算體面的了。可他不愿做一輩子的打工仔,當年懷揣十多萬資金回家從事養殖業。可當首批100多頭肉豬出欄時正遇上爆發豬疫病,市場很低迷,他一下子虧了4萬多元。
當地屬于珠江防護林保護區,近年來森林更茂密了,野豬出沒也更頻繁了,龐杰發現離家兩公里的家豬場經常有野豬光顧,因虧損處于情緒低迷的他一下子如醍醐灌頂——何不順其自然讓野豬與家豬交配繁殖出一批雜交野豬,或許會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龐杰于是有意創造條件讓野公豬前來與當地土長白母豬“戀愛”,還留些東西給野豬吃。這一招果然應驗了他的預計,不到三個月,終于有兩個野公豬和3個母野豬在養殖場定居了下來。龐杰如獲至寶,不久野公豬就與土長白母豬生下一次雜交的豬崽,雌豬崽長大后再與公野豬二次以致多次雜交,得出的豬崽就養成肉野豬。龐杰說,二次(元)雜交的肉野豬就有原始野豬百分之七八十的基因,不僅毛色、體態、肉質與原始野豬相似,還擁有了野豬及家豬最優秀的品質。隨后又有幾個野公豬和野母豬的“加盟”,龐杰將野公豬和野母豬交配生下的純野公豬養大后賣給養殖戶做種豬。
剛開始飼養,小野豬總是拉稀,龐杰像治家豬一樣給它們打針和吃藥,可是藥效一過還是照樣拉稀。龐杰上網和看書尋求解決辦法,也沒有找到辦法。龐杰說剛開始時野豬是圈養的,后來他突發奇想采取放養的方式,讓公豬母豬帶著小豬滿山跑。當時村民都說他瘋了,野豬不跑光才怪呢!經過一段時間的放養,他后來發現這種養殖方法是對的。經過一段時間的野化放養,結合飼料中添加益生菌或發酵飼料后,小豬也沒有拉稀的現象,體格更健壯了。
如今,龐杰的野豬養殖場每年產200多頭小豬和50多頭肉豬,一頭小豬能賣600元左右,一頭肉豬能賣2000元左右,主要銷往廣東,年銷售收入20多萬元,獲利七八萬元。他說,豬崽斷奶一個月長至15斤左右后就可出賣給其他養殖戶,肉豬一年能長至80公斤左右。
野豬與人和諧共處
龐杰在長田坑種了10畝臺灣象草和皇竹草,除了冬春之交,每天都可割草一百多公斤,基本夠野豬的“素食”了。每隔三四天,龐杰還要開拖拉機到與梨木鎮交界的20公里外的廣東羅定加益鎮的一家腐竹加工廠購回一千多公斤豆腐渣,采用益生菌發酵劑(活力99)經與玉米粉和發酵料發酵后不用煮就可直接投給野豬吃。他還收購村里的生木薯打碎后喂野豬,每天早上8時和下午5時為龐杰為野豬的時間。
龐杰表示,野化放養的小豬每天基本上在方圓一公里的深山老林活動,有的走到5公里遠的地方且要3天后才會歸巢,有時小豬和肉豬會被幾個家狗圍獵,也曾有人將他的一頭野豬打死,當人們知道是他養殖場的就歸還了他,此后不再在附近捕獵野豬了。他建立野豬養殖場之前,村民的木薯、紅薯等作物經常被野豬拱起偷吃,人們既恨又無奈。野豬“歸順”龐杰后,也沒有野豬再來危害紅薯等經濟作物了。這種野豬與人和諧共處的現象讓附近村民對他心存感激。
- 上一篇:人使用益生菌排毒解毒效果好 [2016-08-08]
- 下一篇:桂林市今年將對650家養殖場糞污處理技術進行改造形成生態養殖 [2016-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