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養殖業蓬勃發展的當下,養殖場廢水(沼液)的處理成為了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未經妥善處理的廢水肆意排放,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土壤肥力失衡、水體富營養化及周邊空氣質量惡化等問題頻發,極大地影響了周邊居民的生活品質與生態系統的穩定。為應對這一困境,本文詳細介紹幾種低成本且高效的處理技術,助力養殖場實現環保與經濟的雙贏。
一、三個氧化塘自動發酵沼液變成生物液態肥模式
1.氧化塘設計與運行機制:依據養殖場日產廢水(沼液)量精準設計氧化塘容量,三個氧化塘總體積需超 30 倍日產廢水量。例如,一個日產 5 立方米沼液的小型養殖場,其配套的三個氧化塘總體積應不少于 150 立方米,確保有足夠的空間供廢水凈化。在沼氣池出口與第一個氧化塘連接處,向第一個氧化塘滴入激活后的多功能糞水糞便快速除臭發酵劑(復合菌種),開啟發酵之旅。沼液在塘間依次流動,于第三個氧化塘完成蛻變,成為無臭無害、可直接灌溉的生物液態肥。此過程中,復合菌種分解有機物,營造厭氧環境,促進厭氧菌生長,有效削減有害物質、提升營養成分,實現資源循環利用。
2.成本效益分析:處理成本每立方米僅 1 - 3 元。處理陳年廢水時,因雜質和有害物質較多,初期全池潑灑處理產品會使成本略升,但后續處理新沼液成本穩定降低。相較于傳統處理方式,大幅削減了設備購置、能源消耗及化學藥劑添加等費用,經濟優勢顯著。
3.操作便捷性與環保成效:操作極為簡單,僅需激活并滴加處理劑,無需復雜設備與專業技術人員操作。成功將廢水轉化為生物液態肥,從污染源頭解決排放問題,在降低環境污染的同時,為農業生產提供綠色肥料,促進生態農業發展。
二、雙池交替發酵糞污變成生物液態肥模式(全量還田模式)
1.適用場景與發酵池規劃:專為不進行固液分離的養殖場及水泡糞模式豬場量身定制。雙發酵池總容量超 30 天糞污產量,保障充足發酵時間與交替作業空間。如廣西某水泡糞豬場,依此設計發酵池,可高效處理糞污。
2.核心處理產品及發酵過程:畜禽流體糞污快速發酵劑(酶菌結合兼氧性復合菌種專業發酵劑)是本方案核心。激活后灑入滿池且截斷新糞污流入的處理池,7 - 15 天即可完成發酵。期間,復合菌種分解有機物、調節 pH 值、分泌酶類,使糞污轉化為富含營養的生物液態肥,糞渣溶解輕浮,便于后續處理。
3.成本、優勢與注意要點:處理成本約 1 - 3 元 / 立方米,糞污存留久則初期成本增加。其優勢突出,實現糞污全量還田,避免資源浪費;發酵迅速,遠超傳統方法;操作簡便,無需固液分離;生成的生物液態肥安全不燒苗。但需注意保持發酵池密封,防止雨水雜質干擾;有條件可定期攪拌,提升發酵效率;使用前務必進行幼嫩作物澆灌測試,確保施肥安全。
三、多池處理固液分離后的養殖廢水達標排放模式
1.處理池系統設計與處理流程:由 6 個處理池構成的系統,總容量超 30 天固液分離后廢水量,依養殖場規模與廢水量精準確定池體大小。在第一個池入口滴入激活的養殖場污水生物處理劑(兼氧型復合菌種),廢水依次流經各池,經深度處理,最終在末池達農灌水排放標準,清澈無味,可用于養殖四大家魚,實現水資源循環利用。
2.處理成本與優勢剖析:處理成本約 1 元 / 立方米,廢水停留久則首次處理成本上揚。該方案優勢顯著,能確保廢水達標排放,減輕環保壓力;多池協同處理機制保證處理效果;處理后的廢水用于養魚,拓展資源利用途徑;處理產品價廉且能耗低,降低運營成本。
3.養殖應用注意事項:利用處理后的廢水養魚時,需嚴格控制魚的養殖密度,防止過度養殖引發水質惡化,確保漁業生產與水質穩定協調發展。
養殖場應立足自身實際,綜合考量養殖規模、糞污特性、經濟實力與環保需求等因素,審慎選擇適配的廢水處理方案。通過有效實施這些低成本快速處理技術,不僅能攻克廢水處理難題,實現資源循環利用、降低成本,還能為生態環境保護筑牢堅實防線,推動養殖業可持續發展,在經濟與生態效益間尋得平衡,于綠色發展道路上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