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浦北縣“小窩流水養大魚”生態養殖模式引來關注
中國水產頻道報道,2016年底,廣西欽州浦北縣官垌鎮月光村委松木水村迎來了一群遠道而來的客人,他們就是來自央視7套和廣西電視臺的攝制組。他們的到來,是為了尋找養了28年的“大草魚”而來的。 據了解,在28年前,官垌鎮月光村委松木水村村民龐承鋒在自己兒子2歲時在自家村前的小魚窩里放養了一批草魚苗,其中4條一直陪伴著孩子成長、讀書、工作、成家,而這漫長的歲月竟然是28年。 據龐承鋒今年已30歲的兒子介紹,自家魚窩的那4條草魚是在他2歲時父親放養的,雖同批的以及后來放養在魚窩里的魚都或賣或吃了,但這4條草魚一直保留下來,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目前這四條魚都長成四五十斤了,其中最大的重達52斤,當地村民稱之為“魚王”。 據了解,官垌鎮位于浦北縣北部,地處六萬山區腹部,是一個山多田少水面窄的山區小鎮,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該鎮農民利用山澗溪流終年不斷、水源充足、草料豐富等的自然優勢,在溝沿路邊、房前屋后、田頭地角或一些低洼田開挖小魚窩,引來山泉水養魚,魚窩面積小至幾平方米,大到50—60平方米,每個魚窩投放二三十尾甚至上百尾五六寸長的草魚種,并適量搭配一些鯉魚或羅非魚,平時投喂青草、瓜葉、木薯葉等。由于山泉水質好,加上采用自然流水式養殖,飼喂純天然的青飼料,實是上等的綠色食品,被人們稱為“官垌魚”,其中以草魚最為著名。官垌魚魚肉沒有泥味和腥味,香而不肥、嫩而不膩,吃后余香滿口,十分鮮美。 “大家快出來,有好消息”一大早官垌鎮月光村書記黎英崇用大喇叭喊了起來,村民把魚塘圍得嚴嚴實實,對于月光村來說今天是個特別的日子,因為欽州市電視臺到月光村進行官垌魚的專題拍攝。“現在我們養殖官垌魚的模式和以前大不相同了,銷路也不用愁”“這多虧了政府重視地方經濟”村民爭先恐后搶著和記者說道,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據悉,官垌鎮政府倡導保持“小窩流水養大魚”的生態養殖模式,推行規模養殖,大力推廣“公司+合作社+黨支部+農戶”的運作模式,實現了外聯市場,內聯養魚戶的“產前、產中、產后‘一條龍’服務”的目標,在廣西區內外打響了“官垌魚”品牌。現在官垌鎮已實現垌口生態養殖示范基地的整體規劃建設,整個基地規劃面積(含草料場)112畝,現有魚塘108張,養殖水面積約20畝,年產活魚40萬斤,年產值800多萬元。 “現在魚戶根本不用愁養殖技術和銷路方面的問題,因為有公司和合作社,所以現在不僅本地群眾積極養殖,甚至帶動小江、福旺、寨圩、六硍、平睦等其他鎮生態養魚生產”浦北縣官垌鎮正農生態農產品有限公司的老板龐明偉和筆者說道,他正是第一批帶頭“吃螃蟹”致富的黨員。 |
- 上一篇:廣西利用現代生態養牛助脫貧 [2017-01-24]
- 下一篇:溶菌酶對生長育肥豬生長性能和肉質特性的影響 [2017-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