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庫網箱仿野生生態養殖雜交鯰技術
水庫網箱仿野生生態養殖雜交鯰技術
近年來,隨著水產養殖業的快速發展,人們對于水產品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已不再以鮮活程度及營養結構為衡量標準,而是以無公害、綠色、生態水產品為主要選擇對象。針對這種需求,巖灘水庫部分庫區移民養殖者充分利用庫區水面寬闊、水流平緩、野雜魚類多的優勢,用網箱仿野生生態養殖雜交鯰,取得很好的經濟效益,現將其方法介紹如下:
一、庫區條件和水域選擇
(一)庫區條件
巖灘水庫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8.2-21.7℃,年平均水溫22℃,庫灣水速0.05-0.1m/s, 水透明度為0.35m-0.4m;溶解氧7.94-8.00mg/L,PH值7-8.2,呈弱堿性,水質符合GB11607標準。
(二)網箱設置水域的選擇
設置在庫灣(汊)中,選擇環境安靜、背風向陽、水體交換條件好,水深適宜,水流比較平緩,底部相對平坦,有機腐泥不應過厚,最好是沙泥底質地方設置網箱。
二、網箱結構與設置
(一)網箱結構與規格
采用聚乙烯合股線結節網片,網箱規格長5m×寬8m×高6m,網目6-8㎝,是雙層帶蓋的六面體網箱,網箱四周及網箱蓋應吊離水面0.3-0.5m,箱蓋上設置遮陽網,網箱框架由尾徑112.5px以上的毛竹構成,將網箱固定在框架上使箱體張開成形,浮子用泡沫塑料制成,用石頭或水泥塊做沉子,每個網箱內均設有一個以圓形竹編簸箕作為投飼臺。
(二)網箱的設置和分布
網箱排列成“品”字型或“非”字型,用纜繩將網箱固定在岸邊的樹樁或大石頭上。在網箱邊用6個泡沫塑料浮子和竹樁、木樁搭建一個棚房,用于看守、存放漁具、制作鮮活魚糜飼料的地方。
三、魚種放養
網箱下水前應仔細檢查破洞、開縫,舊網箱要浸泡在漂白粉溶液或生石灰水,然后陽光曝曬進行消毒滅菌后方可使用。為避免擦傷魚種表皮,魚種入箱前5天提前將網箱安裝好,放入養殖水域使網衣經浸泡柔軟和附生藻后放可投放魚種。魚種放養季節為每年水溫較低的秋冬季,300px長的魚種初始投放密度為500尾/箱,過后隨著養殖生產周期增加而逐次分箱。
四、飼養管理
(一)飼料投喂
雜交鯰是肉食性魚類,因為是仿野生生態養殖,因此投喂過程主要是水庫中自然生長的野雜魚類,如餐條,馬口、蘭刀、蝦類等,也可投喂菜餅、麩皮、豆渣等植物性飼料。魚種剛入網箱時,可以把捕自水庫中的野雜魚用打槳機打成碎肉漿,投放飼料臺由雜交鯰自行食用。魚種階段每天投喂3-4次,早上7點、10點、下午2點、5點鐘各一次。隨著雜交鯰逐漸長大,可以將野雜魚用菜刀剁成塊狀投喂,投喂次數每天3次,早上9點,中午2點,下午5點各一次。投喂量為魚體重的5%-10%之間,以下次投喂時投飼臺魚漿略有剩余為準,必須經常觀察雜交鯰的吃食生長情況以及天氣變化情況來調整投餌量,以確保雜交鯰吃好吃飽。
(二)及時篩選分箱飼養
雜交鯰有因個體差異而互相殘殺的習性,為確保養殖的成活率,在養殖過程中要經常對其進行篩選分箱飼養,魚種階段每隔10天篩選一次,成魚階段隔15天篩選一次,把規格一樣的放入同一個網箱飼養。
(三)日常管理
網箱養魚的日常管理工作主要圍繞防病、防逃、防敵害工作而進行。要經常巡箱,觀察魚的吃食、活動情況,發現魚病及時治療。經常刷洗網箱,以防藻類青苔堵塞網眼。檢查網箱是否有破損,如有應該立即修復。經常清洗消毒飲料臺,及時清除殘餌。
五、病害防治
大水面生態網箱養殖,病害較少,很少用藥。但是在養殖過程中卻需要以預防為主,在篩選、分箱、運輸等生產環節過程中,應細心操作,動作輕快,盡量避免魚體受傷。魚種入箱前、對網箱進行操作后應該把魚放入3%食鹽水中浸泡消毒。發現病魚死魚應及時撈出并埋入土中。
六、經濟效益
采用水庫網箱仿野生生態養殖的雜交鯰,按上述密度放養和飼養管理措施,養殖周期300天,成活率可達60%,每箱可產雜交鯰225-300公斤,平均單產0.9-1.2公斤/立方米,出箱平均規格在1.5公斤/尾左右。按批發價計算,養殖戶每箱可獲得6000元,扣除魚種、網箱、人工費等費用,每箱利潤2000元。
七、小結
(一)養殖結果表明,水庫網箱仿野生生態養殖雜交鯰是可行的,其養殖技術簡單,管理容易,實用性強,很適合庫區大水面養殖,對于提高庫區移民家庭漁業收入具有實際性的意義。
(二)由于雜交鯰是一種無鱗魚類,且有因個體差異而互相殘殺的習性,其體表易受到損傷而導致感染魚病,因此投放的雜交鯰魚種體質應該健壯無傷,規格整齊,操作過程應該盡量小心、動作要輕快,以避免魚體受傷。
(三)水庫中自然生長的野雜魚類,如餐條,馬口、蘭刀、蝦類等小型低值野雜魚類資源十分豐富,這些小型低值野雜魚是雜交鯰很好的飼料。通過放養雜交鯰,可使水庫中的小型低值野雜魚類轉化為高價值的雜交鯰魚,提高養殖效益。(廣西壯族自治區水產技術推廣總站 榮仕嶼)
- 上一篇:腸道菌群與人體健康 [2016-06-10]
- 下一篇:養豬專用復合益生菌——更好更專業的微生物制劑產品 [2016-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