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李老板采用發酵豆渣喂雞,降低成本效益高,蛋肉品質有保證
喂豆渣料的養殖戶都知道,生豆渣不能直接拿來喂,因為生豆渣的營養都是粗纖維 ,粗蛋白,口感粗糙,而且帶有很濃的豆腥味,動物不愛吃,吃了也很難消化吸收,引起消化不良,拉稀腹瀉。所以傳統方法都是蒸煮豆渣,費時費力費燃料,煮后保存時間短,不講究的就是直接生喂,等喂出問題再補救,不但沒有達到節省飼料成本的目的,還多花了獸藥治療費用,得不償失。現在比較科學的處理豆渣方法是:通過專業的發酵劑發酵,降解大分子養分,殺菌處理后再喂,不僅能夠改善口感,提高營養,保存時間也延長了。
云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李老板一開始正是通過這種科學的處理豆渣方法,把豆渣發酵好做成商品賣給很多養殖戶,變廢為寶,達到了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后來李老板慢慢的發現養殖戶對他的發酵豆渣是愛不釋手,都是回頭客,便產生了做養殖的想法,用自己發酵好的豆渣來養雞效果肯定很好。
下面分享李老板發酵豆渣的方法及發酵豆渣在養雞上的用法用量
豆渣發酵方法
準備豆渣2噸、99多功能飼料發酵劑1包(升級后的99多功能內含菌種粉末300克與流體狀的多糖性復合菌種營養基(200克)、多糖性復合菌種營養基10公斤(或200公斤玉米粉,1公斤多糖性復合菌種培養基可替代20公斤玉米粉,效果更佳)、食鹽2公斤。升級后的99多功能飼料發酵劑將大幅度降低發酵飼料制作時玉米的使用量,制作活性菌種時不需要另外添加紅糖,直接按照下面的操作進行:
1.將99多功能飼料發酵劑中的粉末300克與流體狀的多糖性復合菌種營養基200克(連同上述準備好的多糖性復合菌種10公斤)分別溶于到10公斤35℃左右的溫水中(此時不可以加入食鹽,切記),密封激活2小時以上后使用即可(24小時后使用效果更好),在3天內使用完效果比較好。
2.將激活后的菌種與上述物料混合均勻后將含水量調節到50-60%(豆渣太濕的情況下可曬干或烘干或加入輔料調節水分),壓實踩緊后密封發酵7~15天(視氣溫而定)有微微酒香味或酸香味飄出即可使用 。
新鮮生豆渣
豆渣與物料混合攪拌,調節水分
發酵中的豆渣
發酵豆渣在養雞上的用法用量
小雞階段10%(雛雞不建議使用)、中大雞階段20%,閹雞土雞中大雞與散養蛋雞30%,其它部分為雞全價飼料或者自配全價飼料。
由于發酵豆渣是濕料、而其它飼料為干料,因此豆渣實際使用重量要乘以2倍,具體以中雞使用20%發酵豆渣使用量為例參考配方:發酵豆渣400公斤,雞全價飼料800公斤。簡單混合后飼喂(最好是混合成干濕料飼喂),發酵豆渣雞超愛吃,但不要過量飼喂否則會影響營養均衡,在這個比例中不明顯影響生長速度(跟全部飼喂全價飼料生長速度差不多)。長期飼喂發酵豆渣雞毛光亮,雞肉肉質鮮美,雞蛋“土味”足,整個養殖區域聞不到一點氨氣臭氣。
雞毛色光亮,養殖區域氨氣臭氣少
雞肉質鮮美,香甜
雞蛋營養豐富,“土味”足
李老板運用發酵豆渣養雞后感覺到好處很多:
1.發酵后的豆渣適口性好,大大增進雞的食欲,促進生長。
2.發酵豆渣里面含有大量的有益菌,提高雞的消化吸收能力,降低料耗。
3.養殖區域對比之前沒喂發酵豆渣的時候氨氣、臭氣大幅度降低。
4.雞毛色光亮,健康度極高,很少生病。
5.雞肉香甜美味,雞蛋“土味”足。
李老板聯系電話:15697046595
助農技術員聯系電話:13277733727(微信同號)
相關鏈接:99多功能飼料發酵劑——高濃度乳酸菌為主的固態飼料發酵劑,更輕易成功、效果更好的生物飼料發酵劑,簡單好用的中草藥發酵劑
相關鏈接:多糖性復合菌種營養基——大幅度提高菌種活性與使用效果,降低發酵飼料成本與提高品質
【視頻】部分發酵飼料養豬雞鴨帶給你無臭味健康無抗養殖效果
廣西助農畜牧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全方位支撐
廣西助農公司有著20余年的生物發酵飼料經驗,能夠針對你的養殖場做出最適合的模式,我們的發酵技術不僅設施投資簡單(僅需塑料袋或塑料容器等即可),且發酵成功率很高。最關鍵是制作出來的發酵飼料品質比一般更好(得益于先進的酶菌結合發酵劑與經驗總結),能夠為你生產出低成本、養殖環保無抗優質的動物產品出來,大量成功案例可以驗證。提供上門服務(快速解決家禽養殖上的疾病、環保、肉品質等問題)。
微信公眾號:gxzn-99
微信號:13277883322
電話:0771-2204816,3800156,3815862
網站:www.fsssmj.com, www.zn99.com
微店:weidian.com/?userid=1353707843
產品購買微信轉賬請添加18076549930或15578100088為好友(還可以咨詢技術與業務問題)
相關鏈接——農業農村部鼓勵企業和研發機構加快生物飼料、酶制劑、益生菌、植物提取物等抗生素替代產品開發,推動全行業抗生素減量替代,確保畜禽產品質量安全
- 上一篇:產蛋雞壞死性腸炎的綜合防控措施 [2021-11-02]
- 下一篇:豬價低迷養殖戶該如何應對 [2021-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