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川生態養殖:還九洲江碧水清源
近年,發源于玉林市陸川縣沙坡鎮的九洲江江水水質逐步惡化,甚至直接影響到下游兩廣交界處的鶴地水庫水源安全。位于九洲江上游的陸川、博白兩縣沿江一帶生豬養殖發展迅速,豬場多而散、污染點多面廣,傳統養殖的排污量大和無序排放難辭其咎。
2013年下半年開始,整治九洲江流域成為了桂粵兩省(區)共同聯手開展的一場環境攻堅戰。
玉林市以政府引導、企業運營的方式,并以“美麗玉林·生態鄉村”活動為契機,依托科技創新引導養殖企業節能減排、轉型升級,力推養殖業走上高效生態循環養殖、清潔養殖的健康發展道路。
高架網床:生態養殖的清潔“神器”
在對傳統養殖的升級改造中,高架網床養殖模式成為了玉林市大部分養豬場的清潔“神器”。該模式將豬舍建成雙層樓舍,上層養豬、下層儲糞,中間使用漏縫板相隔。其最大特點是無需沖水、節省人工,可讓雨污分流,保持豬舍干凈整潔、通風無臭的同時還可收集糞污再利用。
位于陸川縣沙湖鎮官山村的廣西順康農業有限公司生豬標準化養殖場,是去年4月從九洲江沿岸禁養區搬遷到目前新址建成的一家現代化規模養殖企業。據悉,該養殖場采用“高架網床+自動干清糞+微生菌”的方式,實現養殖周期內全程免沖洗。“可減少排污90%以上,現在比原來節省了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工”,負責人林勇介紹,通過建設雨污分流排水系統并配套1200立方米的大型沼氣池和6000立方米的黑膜沼氣池,養殖場實現了生產沼氣并利用沼氣發電,最終達到豬場污水零排放、糞污綜合利用的效果。
別墅+小區:打造“豬友”宜居環境
陸川、博白兩縣的一些規模養殖企業,不僅建了高架網床豬舍,還同時配套有魚塘、沼氣池、發電車間、有機肥生產車間、植物過濾帶以及綠化帶等。如果說高架網床豬舍是豬的“別墅”,那么整個養殖場便成為了配套齊全的“小區”,這里沒有臭烘烘的氣味,豬糞變廢為寶成為有機肥、沼氣或發電等的原材料。
英平畜牧業有限責任公司就是這么一家園林式養豬“小區”。該養殖基地年出欄種豬、商品豬30000多頭,除了統一采用高架床養殖外,這里還擁有沼氣發電廠、年產量達20000噸的有機肥生產廠、11級人造濕地植物過濾帶等,真正實現了雨污分流、固液分離、零排放的清潔養殖。站在該公司辦公樓上眺望整個養殖區,前有藍天倒影的大池塘,后有綠波蕩漾的稻田片,右邊是養殖區和廠房區,左邊為綠林環繞的山野,目前養殖基地還配種了各種鮮花和建設景觀設施,致力打造一個養殖區與農家樂相結合的農業休閑觀光點。該公司去年還獲得了“全國百家最美養豬場”的榮譽稱號。
創新模式:養殖散戶抱團發展
養殖企業的經營模式也在推陳出新。時下,“公司+聯營商(農戶)”、“協會+農戶”、“公司+養殖園區+農戶”等多種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模式,通過采用高架網床養殖,配套完善養殖污染治理設施,在帶動更多養殖散戶通過“抱團”發展的同時,也使玉林市的龍頭企業數量日益增長,規模不斷壯大,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
統計顯示,去年,陸川縣九洲江流域8個鎮存欄500頭以上的豬場就有267家。該縣從去年開始對九洲江主干流200米范圍內的豬場進行清拆,共完成726家,已撥付補償資金5720萬元,一些養殖散戶從禁養區撤離后開始向養殖龍頭企業靠攏,通過合作尋求新出路。
安營在陸川縣的廣西聚銀牧業集團有限公司,旗下便有探索“公司+聯營商”合作經營模式的高架網床生豬養殖基地。據該基地技術顧問林振祥介紹,這種合作模式主要是由農戶與公司共同投資建設高架網床豬舍,公司負責生豬的養殖全過程,最后的利潤由參與投資的聯營商(農戶)和公司五五分成。目前與公司合作的農戶有100多戶,公司由該模式投資建設的高架網床養殖點已有20個。
生態養殖:社會、經濟效益“雙豐收”
與傳統的養殖模式相比,通過應用高架網床養殖,每頭肉豬可提前10-15天出欄,節約養殖成本約250元以上,且由于免沖洗豬欄舍,養殖污水排放量可減少90%以上,同時還可提高飼料利用率、降低生豬發病率等,實現了效益與治污的統一。高架網床養殖模式已成為玉林市主推的生態養殖模式。目前,全市已有170多家規模養殖場應用了該模式,養殖面積約25萬平方米,年減少污水排放達40萬噸以上。
同時,玉林市還積極推廣林下養殖、沼氣治污工程、糞肥處理中心(有機肥生產廠)以及種養結合的生態循環養殖模式,如容縣奇昌公司采取的“全封閉高架網床環保豬舍+生物有機肥廠+沼氣池+氧化塘--休閑漁業”五位一體生態養殖模式,容縣富萊康公司采取“高架床+生物發酵床+經濟林”的模式等,進一步釋放生態效益。
此外,玉林市還加快推進有機肥生產和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項目建設。目前,全市已有18家企業(養殖場)建成處理畜禽廢棄物的生物有機肥料廠,病死禽畜無害化處理廠2個已投入使用、2個在建,有效地推進了九洲江養殖污染防治工作。 (記者 唐勁梅 通訊員 曹斌)
- 上一篇:“第一書記”鼓勵群眾走生態養殖蜜蜂有效益 [2015-06-24]
- 下一篇:"公司+農戶"八十萬大軍生態養殖率先奔小康 [2015-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