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生態養殖 發展現代農業
農業現代化的基本內涵,在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有了明確界定: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廣西養殖業通過微生物利用與欄舍改造相結合的共性關鍵技術,推廣生態養殖,推動轉型升級,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突破口。近日,記者就這一話題與自治區水產畜牧獸醫局局長蔣和生進行一番訪談。
記者:“生態養殖”在八桂大地方興未艾,在行業內外廣受關注。應當怎樣理解生態養殖的豐富內涵?
蔣和生:近年,我區各地養殖龍頭企業積極探索,勇于創新,大膽實踐,生物技術與設施改造相結合發展生態養殖,在農業現代化共性關鍵技術上出現突破:微生物喂養解決了食品安全問題,高架網床解決了環境保護問題,正在獨具特色地形成生態養殖的“廣西模式”。
什么是生態養殖,生態養殖包括哪些內容?目前大家認識還不是很統一。自治區領導有個簡單直觀的描述,認為生態畜牧業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農牧結合,二是生態養殖,三是綜合利用,四是循環發展。發展生態畜牧業,最終要實現三個目標:一是產品的生態安全,二是生產過程的生態安全,三是環境的生態安全。
農業部領導年初考察廣西生態養殖時說:生態畜牧業是應用生態系統的食物鏈原理、物質循環再生原理和物質共生原理,并結合經濟學原理,采用系統工程的方法,吸收現代科學技術,以發展畜牧業為主,因地制宜、協同發展。通過動物、植物、微生物之間的科學組織、合理搭配,進行無污染、無廢棄物排放生產,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相統一。生態畜牧業產業體系包括生態養殖、畜產品加工以及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的畜牧業。
可見,生態養殖是根據不同生物間共生互利的原理,依托生物技術手段,使動物、微生物和植物在同一環境中共同生長、互相利用,保持生態平衡,實現生產過程生態、環境生態、產品生態三重目的和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三贏目標的一種養殖方式。從建設內容和實現目標來說,生態養殖就是要通過養殖設施的標準化、養殖環境的生態化、養殖飼料的微生物化、養殖產品的有機化、養殖糞污的資源化和養殖投入品的無害化等“六化”,達到動物、植物和微生物“三物”的平衡、和諧、共生,最終實現產品、生產過程和環境的生態安全。
記者:有專家認為,廣西養殖業借助生態養殖推動轉型升級,正在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突破口。您對此怎么看?
蔣和生:黨中央在“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明確界定了農業現代化的基本內涵: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
- 上一篇:貴港市民工返鄉發展生態養殖走上致富路 [2015-11-24]
- 下一篇:賀州市養殖業主打“生態牌” [2015-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