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尾稍禁止焚燒,自己簡單加工處理即可成為優質營養豐富的牛羊飼料,價值翻倍
現代畜牧業發展快速,飼料成本逐漸成為影響養殖效益的關鍵因素之一。傳統的飼料資源如玉米、大豆等不僅價格昂貴,而且面臨資源枯竭的問題。因此,尋找和開發新的飼料資源成為養殖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在甘蔗收割后,大量的甘蔗尾稍(又稱甘蔗梢或甘蔗葉)往往被視為廢棄物,或被焚燒處理,這不僅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還可能對環境產生負面影響。事實上,經過簡單的加工處理,這些看似廉價的甘蔗尾稍能夠轉化為優質且營養豐富的牛羊飼料,為畜牧業提供新的增長點。
在眾多農作物副產品中,甘蔗尾稍因其來源廣泛、價格低廉且營養豐富,逐漸成為備受矚目的飼料原料。本文將詳細介紹如何利用廉價的甘蔗尾稍,通過簡單的加工處理,制作出優質、營養豐富的牛羊飼料。
一、甘蔗尾稍的營養價值
甘蔗尾稍,即甘蔗收割后剩余的葉子和梢部,是一種豐富的生物質資源。它含有豐富的粗纖維、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尤其是纖維素含量與含糖量較高,味甜,深受食草動物的喜愛。這些營養成分對于牛羊等反芻動物的消化吸收非常有益。
粗纖維:甘蔗尾稍中的粗纖維含量高,有助于促進牛羊的胃腸蠕動,提高飼料利用率。
蛋白質:雖然甘蔗尾稍的蛋白質含量不如豆類和谷物,但仍然能夠滿足牛羊生長發育所需的部分蛋白質。
維生素和礦物質:甘蔗尾稍中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如維生素A、D、E以及鈣、磷等,對牛羊的生長發育和健康維護具有重要作用。
二、甘蔗尾稍青貯飼料的制作
將甘蔗尾稍加工成青貯飼料,是充分利用其營養價值的有效途徑。青貯飼料是通過乳酸菌發酵作用,將新鮮牧草或農作物秸稈等青綠植物原料在厭氧條件下保存起來的一種飼料。它既能保持原料的新鮮度和營養價值,又能長期保存,方便使用。
1、原料準備:將甘蔗尾稍收割后,去除雜質和枯葉,切成3厘米左右的長度,以便于壓實和發酵。
2、發酵劑的選擇:選擇優質的青貯飼料發酵劑是制作青貯飼料的關鍵。加強型EM菌青貯飼料發酵劑是一種高效的發酵劑,它含有乳酸菌、枯草芽孢桿菌等多種有益菌種,能夠迅速分解甘蔗尾稍中的纖維素和蛋白質,提高飼料的可口性和營養價值。
3、發酵劑的活化與噴灑:將加強型EM菌青貯飼料發酵劑1包與200克以上紅糖(數量越多效果越好,白糖、葡萄糖)溶于10公斤的水中(根據秸稈的含水量適當增減,低溫季節建議用35℃左右的溫水),活化24小時以上,再用水稀釋或者直接噴入2-3噸甘蔗尾稍中(可以一邊填料一邊噴入),將甘蔗尾稍填入發酵池或容器中,一定要壓實并采用至少雙層膜密封頂部和采料的側面,保證密封性。
4、壓實與密封:將噴灑了發酵劑的甘蔗尾稍填入發酵池或青貯袋中,用機械或人工壓實,排出空氣,確保密封性。密封后,甘蔗尾稍將在厭氧條件下進行發酵。
5、發酵與管理:發酵過程中,要定期檢查發酵池或青貯袋的密封情況,防止漏氣。一般情況下,發酵7-10天后即可使用。飼喂量由少到多逐天添加,讓動物慢慢適應。
三、甘蔗尾稍青貯飼料對牛羊的飼養效果
提高飼料利用率:經過發酵處理的甘蔗尾稍青貯飼料,其纖維素和蛋白質結構得到優化,更易于牛羊的消化吸收。因此,飼喂甘蔗尾稍青貯飼料可以顯著提高牛羊的飼料利用率。
促進生長發育:甘蔗尾稍青貯飼料中的營養成分豐富且均衡,能夠滿足牛羊生長發育所需的各種營養物質。因此,飼喂甘蔗尾稍青貯飼料的牛羊生長速度快、體型健壯、肉質品質好。
降低飼料成本:甘蔗尾稍作為農作物副產品,價格低廉且來源廣泛。將其加工成青貯飼料,不僅可以降低飼料成本,還可以提高養殖效益。
改善養殖環境:飼喂甘蔗尾稍青貯飼料的牛羊排泄物中益生菌含量增加,有助于改善養殖環境,減少臭味和氨氣的排放。
四、結論
綜上所述,甘蔗尾稍作為一種廉價的飼料原料,通過簡單的加工處理即可成為優質、營養豐富的牛羊飼料。制作甘蔗尾稍青貯飼料不僅充分利用了農業廢棄物資源,降低了飼料成本,還提高了牛羊的生長速度和肉質品質。因此,甘蔗尾稍青貯飼料在畜牧業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和推廣價值。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飼料工業的發展,甘蔗尾稍青貯飼料將成為畜牧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飼料資源之一。
技術咨詢與產品購買請聯系我們專業的獸醫技術員:劉小任18176895589(微信同號)
養殖場如何制作出高品質的發酵飼料?學習和購買高品質發酵飼料找廣西助農生態養殖基地
在現代養殖業中,高品質的發酵飼料已成為提高肉蛋品質、降低養殖成本的關鍵,(廣西助農生態循環科技研學基地),作為這一領域的佼佼者,不僅擁有先進的發酵飼料制作技術,養殖示范基地低成本生態養殖循環養殖,還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學員前來學習交流,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充滿科技與創新的研學基地,探索發酵飼料低成本生態環保循環養殖的魅力。
發酵飼料,通過微生物發酵技術,將原料中的淀粉、蛋白質、纖維素等復雜成分轉化為易于動物消化吸收的營養物質。其優勢顯著:
· 提高營養價值:發酵過程中,微生物降解抗營養因子,釋放更多營養成分。
· 增強免疫力:益生菌調節腸道菌群平衡,增強機體免疫力。
· 降低飼料成本:利用廉價原料生產,提高養殖效益。
· 減少環境污染:有效利用農業廢棄物,實現資源循環利用。
廣西助農生態循環科技研學基地,高品質發酵飼料的制作流程嚴謹且科學:
· 原料接收與清理:確保原料新鮮無雜質。
· 粉碎與混合:原料經過粉碎、混合,提高均勻性。
· 發酵處理:采用先進的酶菌結合發酵劑,進行發酵處理。
· 計量包裝:確保每批飼料質量穩定。
牧草、甘蔗尾葉發酵飼料
牧草、甘蔗尾葉富含糖分和植物纖維,是優質的發酵飼料原料,通過發酵處理甘蔗尾葉質地變得柔軟多汁、氣味酸香、適口性好、營養價值高,牲畜更加愛吃,生長速度顯著提升。
牧草甘蔗尾葉制作成生物發酵飼料方法:
1.使用超微粉碎機將牧草或甘蔗尾葉進行粉碎(粉碎越細越好)。
2.將“99多功能飼料發酵劑”1包與50公斤玉米粉2公斤食鹽混合,均勻撒入粉碎好的1噸牧草、甘蔗尾葉中簡單攪拌,將其裝入發酵桶或者青貯發酵袋中壓實密封,7-15天左右會散發出濃郁的酒香味或酸香味即可用于飼喂,發酵好的牧草、甘蔗尾葉飼料在陰涼、干燥處密封儲存可保存一年以上。
3.發酵好的牧草、甘蔗尾葉家禽動物按照10%-30%的比例一直飼喂到出欄,母豬,母豬后備、空懷、懷孕前期按照30%-50%使用量,;懷孕后期與哺乳期喂10%左右。
糖蔗濾泥發酵應用
糖蔗濾泥,這一糖廠廢棄物,在廣西助農基地得到了新生,通過微生物技術的巧妙運用,糖蔗濾泥成功轉型為營養豐富的動物飼料。不僅解決了環境污染問題,還為畜牧業提供了更加安全、高效的飼料來源。
濾泥制作成高品質動物飼料操作方法:
1.先將本產品5公斤、食鹽2公斤、玉米粉50公斤以上(用量越多越好,也可以用含淀粉的原料或直接用淀粉代替)簡單混合,撒在1噸出產不超過48小時的新鮮濕濾泥上,然后進行簡單混合。
2.含水量調節到55%左右,如果含水量太高,可以加入米糠、麥麩或更多玉米粉進行調節,裝入非金屬容器中壓實和嚴格密封進行厭氧發酵,低溫季節可以放置于陽光下或溫室棚中進行發酵,發酵時間為7天以上,根據溫度和濕度的不同,發酵時間會有所差異,發酵完成的甘蔗濾泥由深綠色變成微黃色有酸香味,發酵完成后密封狀態下可以保存1年以上不變質,發酵完成的標志是打開容器能夠聞到濃郁的酸香醇味道,即可將發酵好的濾泥飼料作為動物飼料使用。
發酵好的濾泥飼料飼喂方法:
發酵完成的濾泥對不同動物與飼養階段飼喂量各不相同,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合理調整,先從少到多逐步增加的原則進行,一般來說發酵濾泥按照飼喂動物日糧的10%-30%進行,飼喂方法是與該動物的全價飼料或自配全價飼料混合后飼喂,如按照投喂干日糧100公斤與發酵后的濾泥50-100公斤(濕)混合后飼喂(以養豬為例進行干濕料或粥料飼喂模式效果非常明顯)。
廣西助農生態循環科技研學基地,憑借其以發酵飼料為核心的飼養模式,實現了養殖業的重大突破,該模式不僅顯著提升了豬、雞、鴨、鵝等動物的免疫力,使得它們更加健康、少生病,從而減少了醫藥費用的支出;同時,還大幅度降低了養殖成本,更為重要的是,這一飼養模式給養殖動物的肉質品質帶來了突破性的改變,發酵飼料中富含的有益微生物和活性物質,改善了動物的消化系統和代謝機制,使得肉質更加鮮嫩、口感更佳,營養價值也得到了顯著提升,來訪的學員和嘉賓在深入了解這一飼養模式的實踐效果后,并親自品嘗了豬肉雞肉紛紛給予了高度評價。
廣西助農生態循環科技研學基地,憑借多年的經驗和技術積累,成為了發酵飼料領域的領頭羊,基地亮點紛呈:
· 先進技術:采用酶菌結合發酵劑,確保發酵飼料品質。
· 優質飼料:大量制作完成的牧草、甘蔗尾葉、糖蔗濾泥等高品質發酵飼料。
· 優質服務:提供專業的技術支持和售后服務,助力養殖業可持續發展。
走進廣西助農基地的飼喂現場,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繁忙而有序的景象,動物們爭相搶食發酵飼料,長勢喜人,這里每一口飼料都蘊含著科技的力量,為動物們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員,在廣西助農基地學習到了先進的發酵飼料制作技術,他們紛紛表示,這些技術不僅提高了養殖效益,還降低了成本,為他們的養殖業注入了新的活力。
想要學習和購買高品質的發酵飼料嗎?廣西助農生態循環科技研學基地期待您的到來!
· 聯系方式:蔣榮健場長 13507889320 王綱杰副場長 19195968227 梁燕華接待辦主任13557045676
· 參觀方式:提前預約,基地將安排專人接待,帶您參觀整個發酵飼料制作飼喂現場。
讓我們攜手共進,探索更多低成本高效益的養殖之道,為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廣西助農生態循環科技研學基地,您值得信賴的合作伙伴!
- 上一篇:廣西助農公司運用微生物技術將糖蔗濾泥華麗轉型為優質動物飼料,不斷創新終于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歡迎實地觀摩制作飼喂現場 [2024-11-11]
- 下一篇:種植高蛋白、高淀粉含量飼料型浮萍新品種的幾個核心問題解答 [2024-11-11]